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īn

ㄧㄣ

部首 音

部外 0

總筆畫 9

𤶴 𪛏 𦂺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7F3

上下结构

4143125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ujf

yta

suk

00601

拼音 yīn

注音 ㄧㄣ

部首 音 部外 0總筆劃 9

統一碼 97F3筆順 414312511

常 通 標

音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音

yīn ㄧㄣˉ

  1.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樂(yuè)。~律。~色。~量。~區。~韻。~像。~容(聲音、容貌)。弦外之~。
  2. 信息,消息:~信。佳~。~訊。

英語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德語 Ton, Laut

法語 son,bruit,tonalité,note (musique)​

© 漢典

音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音 yīn

〈名〉

(1) (指事。從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橫,表示所發之音。本義:聲音)

(2) 同本義 [sound;voice]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

八音。一說笙、祝、鼓、簫、琴、壎、鍾、磬也。——《白虎通·禮樂》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成文,謂之音。——《禮記·樂記》

夫音,樂之輿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雞狗之音相聞。——《莊子》

北音清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鳥獸音跡。——清· 姚鼐《登泰山記》

(3) 又如:音顙(喉嚨);音強(指聲音的強弱。也叫響度或音勢。音的強弱,因發音體振動時之振幅大小而異,振幅大者則音強,振幅小者則音弱);音制(音調高下疾徐的節奏);音頻(人類耳朵能產生反應的聲音頻率範圍)

(4) 音樂 [music tone]

莫不中音。——《莊子·養生主》

趙王好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如:音律;音調

(6) 泛指語言、消息、訊息等 [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訊(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讀 [pronunciation]

鄉音無改。——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蓋音謬也。——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8) 又如:音韻(指“漢”字字音中的聲、韻、調)

常用詞組


音變音標音波音步音叉音塵音程音帶音調音讀音符音高音耗音級音階音節音節文字音量音律音盲音撇音頻音品,音色音區音容音容宛在音容笑貌音色音素音速音位音箱音響音像音效音信音型音譯音域音樂音韻音障音值音質
© 漢典

音 國語辭典

音ㄧㄣyīn
名
  1. 聲響、聲音。如:「噪音」、「雜音」、「錄音」、「餘音繞梁」。

  2. 腔調。如:「口音」、「鄉音」。宋·蘇軾〈祭石幼安文〉:「竄流江湖,隻影自憐,聞人蜀音,回首粲然。」

  3. 字的音讀。如:「字音」、「注音」、「音切」。《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徐邈傳》:「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

  4. 書信、消息。如:「回音」、「靜候佳音」、「音信全無」。

  5. 敬稱他人的言語。如:「玉音」、「德音」。

  6. 姓。如清代有音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音ㄧㄣˋyìn
名
  1. 樹蔭。《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通「蔭」。

© 漢典
【戌集中】【音】 音·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0

音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音】 音·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 漢典
【卷三】【音】

音 《说文解字》

【卷三】【音】
『說文解字』

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於今切

『說文解字注』

(音)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宫商角徵羽、聲也。宋本無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有節之意也。於今切。七部。凡音之屬皆从音。

© 漢典

音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n˥ 唐代读音 *qyim日语读音 OTO NE韩语罗马 UM现代韩语 음越南语 âm

客家话 [海陆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粤语 jam1

近代音 影母 侵尋韻 平聲陰 音小空;中古音 影母 侵韻 平聲 音小韻 於金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覃部 ;王力系统:影母 侵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音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音」 秦公鎛春秋早期集成267「音」 包2.200「音」 說文‧音部「音」 睡.封54「音」
「音」 徐王子同鐘春秋晚期集成182「音」 包2.203
「音」 曾侯乙鐘戰國早期集成323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𤶴
𪛏
𦂺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陻(yin1)
    2. 裀(yin1)
    3. 湮(yin1)
    4. 磤(yin1)
    5. 凐(yin1)
    6. 堙(yin1)
    7. 歅(yin1)
    8. 秵(yin1)
    9. 筃(yin1)
    10. 霒(yin1)
    11. 闉(yin1)
    12. 侌(yin1)
同部首
    1. 韽
    2. 䪭
    3. 韹
    4. 䪫
    5. 䪧
    6. 響
    7. 䪩
    8. 韼
    9. 䪦
    10. 䪪
    11. 韾
    12. 韻
同筆畫
    1. 洐
    2. 砄
    3. 胡
    4. 胩
    5. 㭗
    6. 係
    7. 飑
    8. 荦
    9. 㳢
    10. 䄲
    11. 顸
    12. 狮
小學古詩詞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初中古詩詞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先秦·《诗经·郑风》 《子衿》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