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luò

ㄌㄨㄛˋ

部首 隹

部外 6

總筆畫 14

洛 烙 讎 𩁗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6D2

左右結構

3542513241112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kwy

hrog

rsjn

20615

拼音 luò

注音 ㄌㄨㄛˋ

部首 隹 部外 6總筆劃 14

基本區 96D2筆順 35425132411121

標

雒 基本解釋

● 雒

luò ㄌㄨㄛˋ


  1. 鳥名。忌欺,即「鵋䳢」,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説文•隹部》:「雒,鵋䳢也。」
  2. 白鬣黑马。《詩•魯頌•駉》:「有驒有駱,有駠有雒。」
  3. 通「絡」。連絡。清黄宗羲《萬祖繩墓誌銘》:「晝則偕老農雜作,夜則擁書,集弟子雒誦講解,非鷄鳴不止。」
  4. 腦額。也作「頟」。《漢書•佞幸傳•韓嫣》:「(韓説)子增封龍雒侯、大司馬車騎將軍。」
  5. 印烙。後作「烙」。《莊子•馬蹄》:「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
  6. 古都邑名。即洛陽。《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
  7. 古縣名。雒縣,西漢置。故城在今四川省廣漢市北。 《元和郡縣圖志•劎南道上》:「雒縣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縣南有雒水,因以為名。」
  8. 水名。 ①雒水。即今河南省洛河。是注入黃河的支流。《左傳•僖公十一年》:「夏,揚、拒、泉、皐、伊、雒之戎同伐京師。」 ②雒江,也叫雒水、洛水。在四川省境,源出什那市章山,經廣漢市、金堂縣至新都谷入渝水。《漢書•地理志上》:「雒,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9. 姓。《廣韻•鐸韻》:「雒,姓。出《姓苑》。」

英語

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

德語 ängstlich, furchtsam ,Luo (Eig, Fam)

法語 cheval noir à crinière blanche,rivière Luo (Shaanxi)​,(nom de famille)​

【漢典】

雒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雒 luò

名

(1) 鳥名 [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鴟。——《說文》。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

又如:雒誦(反覆誦讀)

(2) 通「駱」。白鬃的黑馬 [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

(3) 古都邑名 [Luo city]。今址河南省洛陽。漢光武建都改名雒陽

(4) 古地名。西漢時置爲雒縣。自古爲爭蜀的戰略要地。三國時劉備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Luo county]。今址四川省廣漢縣北

(5) 印烙。後作「烙」 [brand]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莊子》

(6) 通「絡」。連續,反復 [repeat]

晝則偕老農雜作,夜則擁書,集弟子雒誦講解,非鷄鳴不止。——《萬祖繩墓誌銘》

【漢典】

雒 國語辭典

雒ㄌㄨㄛˋluò
名
  1. 河川名。即洛河。源出大陸地區陝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流經河南省鞏縣注入黃河。

  2. 姓。如明代有雒僉。

【漢典】
【戌集中】【隹】 雒·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6

雒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 雒·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6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𠀤音洛。【說文】鵒䳢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又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𩯓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又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又雒縣,屬廣漢郡。【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又姓。【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又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

又與額同。【前漢·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註】雒,或作額。

【漢典】
【卷四】【隹】

雒 《說文解字》

【卷四】【隹】
《說文解字》

鵋䳢也。从隹各聲。盧各切

《說文解字注》

(雒)忌欺也。各本作鵋䳢,今考爾雅音義,當作忌欺。釋鳥曰:鵅,鵋䳢。𤣥應引作忌欺。釋鳥又曰:怪鴟。舍人曰:謂鵂鶹也。南陽名鉤鵅。一名忌欺。然則忌欺與怪鴟一物。𤣥應以爲關西名訓侯,關東名訓狐,皆此也。按萑部𨾦舊、舊畱,不云卽雒,未知許意爲一不。鵅卽雒字,各家音格,但今江蘇此鳥尚呼鉤雒鴟。雒音同洛,則音格者南北語異耳。又按自魏黃初以前,伊雒字皆作此,與雍州渭洛字迥判。曹丕云:漢忌水,改洛爲雒。欺世之言也。詳水部。从隹各聲。盧各切。五部。

【漢典】

雒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uo˥˧ 日语读音 MIMIZUKU韩语罗马 LAK

客家话 [海陆腔] lok8 [客语拼音字汇] log6 [台湾四县腔] lok8 [客英字典] lok8 [宝安腔] lok7粤语 lok3

近代音 中古音 來母 鐸韻 入聲 落小韻 盧各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鐸部 ;王力系统:來母 鐸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雒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雒」周鴼盨西周晚期集成4380     「雒」說文‧隹部 「雒」陽泉熏盧     「雒」
金文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洛
烙
讎
𩁗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鉻(luo4)
    2. 䎅(luo4)
    3. 䈁(luo4)
    4. 㿚(luo4)
    5. 攊(luo4)
    6. 纙(luo4)
    7. 㪾(luo4)
    8. 䉓(luo4)
    9. 㱻(luo4)
    10. 渃(luo4)
    11. 犖(luo4)
    12. 濼(luo4)
同部首
    1. 雇
    2. 離
    3. 隼
    4. 雤
    5. 雍
    6. 䧼
    7. 雐
    8. 隻
    9. 䧱
    10. 雉
    11. 離
    12. 䨇
同筆畫
    1. 漚
    2. 𠁒
    3. 獃
    4. 辕
    5. 䛦
    6. 瘍
    7. 覞
    8. 遫
    9. 説
    10. 㔇
    11. 嫗
    12. 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