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tì

ㄊㄧˋ

部首 辵

部外 8

總筆畫 12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037

左下包围结构

2511353345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jqrp

yaph

krow

36302

拼音 tì

注音 ㄊㄧˋ

部首 辵 部外 8總筆劃 11

統一碼 9037筆順 25113533454

逷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逷

tì ㄊㄧˋ

     ◎ 同“逖”。

英語 distant, far away

© 漢典
【酉集下】【辵】 逷·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8

逷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 逷·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8

【玉篇】逷,今作逖。【詩·大雅】用逷蠻方。【左傳·襄十四年】豈敢離逷。音義𠀤同。

又與狄同。【前漢·人表】帝嚳妃𥳑逷。

© 漢典
【】【】

逷 《说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古文逖。大雅。用逷蠻方。牧誓。逷矣西土之人。郭樸注爾雅、顏之推觀我生賦、李善文選注引書皆作逷。衞包始改爲逖也。左傳古字後人多妄改。如襄十四年豈敢離逷用古文。僖卄八年糾逖王慝則用小篆。豈非改之不畫一乎。易狄同部。
© 漢典

逷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i˥˧ 日语读音 TOOI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it8 [客英字典] tit8 [海陆腔] tit8 [梅县腔] tit8粤语 tik1

近代音 中古音 透母 錫韻 入聲 逖小韻 他歷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透母 錫部 ;王力系统:透母 錫部 ;

赣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逷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逷」 說文古文「逷」
「逖」 說文‧辵部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㗣(ti4)
    2. 替(ti4)
    3. 薙(ti4)
    4. 俶(ti4)
    5. 揥(ti4)
    6. 剃(ti4)
    7. 殢(ti4)
    8. 籊(ti4)
    9. 褅(ti4)
    10. 䩟(ti4)
    11. 涕(ti4)
    12. 绨(ti4)
同部首
    1. 迤
    2. 䢲
    3. 遛
    4. 還
    5. 逊
    6. 違
    7. 䢕
    8. 逕
    9. 避
    10. 䢍
    11. 邎
    12. 䢋
同筆畫
    1. 随
    2. 㖪
    3. 盖
    4. 䣩
    5. 婥
    6. 紽
    7. 媎
    8. 衒
    9. 崞
    10. 貥
    11. 绿
    12. 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