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zhū

ㄓㄨ

部首 言

部外 8

總筆畫 10

繁體 諸

諸 𢒕 𣦁 𧭷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BF8

左右结构

45121325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ftj

ivjka

sbm

34760

拼音 zhū

注音 ㄓㄨ

部首 言 部外 8總筆劃 10

統一碼 8BF8筆順 4512132511

常 標

诸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諸

(諸)

zhū ㄓㄨˉ

  1. 衆,許多:~位。~君。~侯。
  2. “之於”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猶“之”:“能事~乎?”。
  4. 猶“於”:“宋人事資章甫適~越”。
  5. 語助,無實在意義:“日居月~,照臨下土”。
  6. 姓。

英語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德語 viele, verschiedene ,Zhu (Eig, Fam)​,alle

法語 tous,différents

© 漢典

诸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諸

諸 zhū

〈動〉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詞性變化

◎ 諸

諸 zhū

〈形〉

(1) 衆;各 [all;various]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2) 又

諸將皆失色。

諸越則桃李冬實。(諸越,即“百越”,指兩廣地區。)——宋· 沈括《夢溪筆談》

諸峯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僕必能從諸君子之後。(諸君子,指譚嗣同等)——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率諸少年。——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諸餘(諸般;種種);編輯部諸先生;諸惡(各種惡行);諸種(各種;各個種族);諸衆(衆多);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觀的形態)

◎ 諸

諸 zhū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之” [he;her;they;it]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與諸乎?——《左傳·僖公十三年》

諸人不知,瞞不得你。——《西廂記》

(2) 又如:諸處(別處);諸人(別人);諸方(別的地方)

(3) 作定語,相當於“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 諸

諸 zhū

〈助〉

表示語氣,相當於“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邶風·日月》

◎ 諸

諸 zhū

〈名〉

(1) 乾果 [dried fruit]

桃諸,藏桃也。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釋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時魯邑,在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

城諸及 防。——《春秋》

(3) 姓。如:諸葛(複姓)

◎ 諸

諸 zhū

<代詞兼介詞>

(1) “之於”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穆公訪諸 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諸:之於。)——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又

謀諸篆工。

(3) 又

匣而埋諸土。

(4) 又

獻諸朝。

獻諸撫軍。——《聊齋志異·促織》

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5) “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王嘗語 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子聞諸?——《左傳》

◎ 諸

諸 zhū

〈介〉

相當於“於”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莊子·逍遙遊》

常用詞組


諸般諸多諸凡百事諸葛諸侯諸君諸如諸如此類諸生諸事諸位諸子
© 漢典
【酉集上】【言】 諸·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諸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诸”字頭,請參考“諸”字。)
【酉集上】【言】 諸·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古文〕𢒕【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𠀤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𠀤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 漢典
【卷三】【言】

諸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诸”字頭,請參考“諸”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辯也。从言者聲。章魚切

『說文解字注』
辯也。辯當作辨。判也。按辨下奪䛐字。諸不訓辨。辨之䛐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䛐也。諸與者音義皆同。釋魚。前弇諸果。後弇諸獵。諸卽者。郊特牲。或諸遠人乎。亦作或者遠人乎。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别之。因之訓諸爲衆。或訓爲之。或訓爲之於。則於雙聲曡韵求之。从言。者聲。此以聲苞意。章魚切。五部。
© 漢典

诸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u˥

粤语 zyu1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诸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諸」。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者」 兮甲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4「諸」 說文‧言部「諸」 「诸」「诸」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諸
𢒕
𣦁
𧭷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鯺(zhu1)
    2. 橥(zhu1)
    3. 跦(zhu1)
    4. 諸(zhu1)
    5. 槠(zhu1)
    6. 硃(zhu1)
    7. 銖(zhu1)
    8. 蝫(zhu1)
    9. 株(zhu1)
    10. 㶆(zhu1)
    11. 駯(zhu1)
    12. 朱(zhu1)
同部首
    1. 谋
    2. 谮
    3. 讥
    4. 谉
    5. 谓
    6. 谤
    7. 订
    8. 谇
    9. 诃
    10. 谱
    11. 谧
    12. 诩
同筆畫
    1. 娋
    2. 䋂
    3. 𠒕
    4. 䄶
    5. 們
    6. 㬹
    7. 荸
    8. 棦
    9. 娪
    10. 娦
    11. 祬
    12. 虓
初中古詩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唐·刘禹锡 《陋室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先秦·列御寇 列子《愚公移山》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西汉·刘向 《唐雎不辱使命》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