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訓
〈動〉
(1) (形聲。從言,川聲。本義:教育,教導)
(2) 同本義 [instruct;teach;lecture]
訓,說教也。——《說文》
大訓。——《書·顧命》
告之訓典。——《左傳·文公六年》
是爲明訓。——《國語·晉語》。注:“教也。”
務材訓農,通商惠工。——《左傳·閔公二年》
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張溥《五人墓碑記》
訓儉示康。——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3) 又如:訓蒙(在私塾教授小學生);訓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訓人(負責教育的官員或師長);訓章(訓示規範)
(4) 解說,註釋。用通俗的話解釋詞語的意義 [explain]
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爲《略解》焉。——三國魏· 曹操《孫子》序
(5) 又如:訓故(同訓詁);訓義(解釋文字的意義);訓解(訓釋解說);訓傳(訓解經義)
(6) 訓練;講習 [train;lecture and study]
有智略,能訓治軍旅。——宋· 王安石《舉渭川兵馬都監蓋傳等充邊上任使狀》
(7) 又如:訓戎(訓練軍旅);訓治(訓練整治)
(8) 順從;歸順 [tame]
四方其訓之。——《詩·大雅·抑》
於帝其訓,又,是訓是行。——《書·洪範》
(9) 取名 [choose a name for]
後志存小字,不訓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贊寧《宋高僧傳》
詞性變化
◎ 訓
〈名〉
(1) 典式、法則 [code;rule]。如:訓令;訓典(古聖王的典籍);訓格(教訓,規範);訓範(足可爲法的規範、典範)
(2) 尤指可作爲法則的話或座右銘 [words]。如:訓誥(訓教導之辭;誥,指詔書或告誡之文)
(3) 解說的詞語 [commentary;caption] 。如《爾雅·釋訓》
常用詞組
〔古文〕𧥥馴【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
𠀤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
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
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爲《酒訓》。
又【廣韻】男曰敎,女曰訓。
又【博雅】順也。【書·康誥】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傳】上天用順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後漢·方術傳】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註】訓,順也。
又詁訓,註解之別名。【爾雅·郭璞序】《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漢·揚雄傳】不爲章句訓詁。【師古註】訓者,釋所言之理也。【字彙】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又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鶹,一名訓狐。
又獸名。【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有訓州。
又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訓濬。
又【五音集韻】詳遵切,音旬。道也。【周禮·地官】土訓,鄭司農讀。
又叶文韻。【晉書·衞恆傳】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训 字源字形
重定向至「訓」。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