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 基本解釋
諫 國語辭典
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正錯誤。如:「勸諫」、「規諫」。《孟子·萬章下》:「君有大過則諫。」《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臣以事有不可,故諫。」
糾正、更改。《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姓。如漢代有諫忠。
〔古文〕𧧅【唐韻】古晏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晏切,
𠀤音㵎。【說文】証也。【徐曰】閒也。君所謂否,臣獻其可,以閒隔之,於文言柬爲諫。柬者,多別善惡,以
𨻰於君。【白虎通】閒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閒,革更其行也。【詩·衞風·淇奧序疏】干也。干君之意而告之。【廣雅】正也。【廣韻】諫諍,直言以悟人也。【書·說命】后從諫則聖。【禮·曲禮】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隨之。【前漢·賈山傳】工誦箴諫,瞽誦詩諫,公卿比諫,士傳言諫過。【舊唐書·職官志】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司諫。【註】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後漢·百官志註】胡廣曰: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爲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爲諫議大夫。
又鳥名。【說苑·辨物篇】東方有鳥,名諫珂,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
又果名。【本草綱目】橄欖,一名諫果,出【農書】。
又姓。【風俗通】漢有治書侍史諫忠。
又【集韻】居顏切,㵎平聲。【類篇】諍也。
又【集韻】郞旰切,音爛。與讕同。
又叶古限切,音𥳑。【詩·大雅】王欲玉女,是用大諫。叶上反。
又叶經𩃓切,音見。【卻正·釋譏】譬逌人之有采於市閭,游童之吟詠乎疆畔,庶以增廣福祥,輸力規諫。【註】畔音弁。 【俗書證誤】从東,非。諌dǒng,多言也。。
諫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iæn˥˧ 唐代读音 gàn日语读音 ISAMERU ISAME韩语罗马 KAN现代韩语 간越南语 gián
客家话 [海陆腔] kian5 kian3 gan5 gan3 [梅县腔] gian3 [台湾四县腔] kian5 kian3 gan5 gan3 [东莞腔] gan3 [客英字典] gan5 [客语拼音字汇] gan4 gian3 gian4 [陆丰腔] kian5 [宝安腔] gan3粤语 gaan3
近代音 見母 寒山韻 去聲 間小空;中古音 見母 諫韻 去聲 諫小韻 古晏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寒部 ;王力系统:見母 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