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角黍

拼音 jiǎo shǔ

注音 ㄐㄧㄠˇ ㄕㄨˇ

角黍 詞語解釋

解釋
1.食品名。即糉子。以箬葉或蘆葦葉等裹米蒸煮使熟。狀如三角,古用粘黍,故稱。
-----------------
國語辭典
角黍jué shǔㄐㄩㄝˊ ㄕㄨˇ
  1. 以蘆葉或竹葉裹成尖角的粽子。唐.徐堅《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五月五日》:「周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糉,一名角黍,一名糉。』」《宋史.卷二六二.劉溫叟傳》:「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也稱為「角粽」。

© 漢典

角黍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角黍

  • 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糉”。
  • 明清以後,糉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糉子了。
  • 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爲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骄暑
      2. 教術
      3. 嚼蔬
      4. 狡數
      5. 教書
      6. 校書
      7. 徼守
      8. 腳店
      9. 搅浑
      10. 矯然
      11. 矫拂
      12. 腳樣兒
      13. 及属
      14. 犁曙
      15. 綴屬
      16. 猬鼠
      17. 含香署
      18. 附屬
    相關詞語
      1. 角端
      2. 角壮
      3. 角节
      4. 角虚
      5. 角澤
      6. 角戶分門
      7. 鐵角
      8. 嶠角
      9. 路角
      10. 矯尾厲角
      11. 城角
      12. 梓角
      13. 黍谷生春
      14. 黍飴
      15. 黍糕
      16. 黍餹
      17. 黍米酒
      18. 黍穗
      19. 作黍
      20. 銖黍
      21. 弄黍
      22. 种黍
      23. 蜀黍
      24. 稻黍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