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lì

ㄌㄧˋ

部首 虫

部外 7

總筆畫 13

䖽 䖿 𧔌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70A

左右结构

251214312342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jtjh

lihdn

imkd

52100

拼音 lì

注音 ㄌㄧˋ

部首 虫 部外 7總筆劃 13

統一碼 870A筆順 2512143123422

標

蜊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蜊

lì ㄌㄧˋ

     ◎ 〔蛤(gé )~〕見“蛤”。

英語 clam

德語 hemmen, zugeknöpfter Mensch

法語 huître,mactre

© 漢典

蜊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蜊 lí

〈名〉

蛤蜊 [clam]。如:蜊黃(海石上生長的貝類)

© 漢典

蜊 國語辭典

蜊ㄌㄧˊlí
  1. 參見「[[蛤蜊]]」條。

© 漢典
【申集中】【虫】 蜊·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蜊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 蜊·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唐韻】力脂切【集韻】良脂切,𠀤音棃。【類篇】蛤蜊,蟲名。海蚌也。【本草】生東南海中,白殻紫脣,大二三寸者,閩、浙以其肉充海錯。【南史·王融傳】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亦作犂。【蜀志·郤正傳註】引《淮南子》:盧傲俯而視之,方卷龜殻而食合棃。

又作䖿。【王充·論衡】食精身輕,故能神仙。若士者食合䖿之肉,無精輕之驗,安能縱體而升。

© 漢典

蜊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i˥˧ 日语读音 ASARI韩语罗马 LI现代韩语 리

客家话 [海陆腔] li2 [客英字典] li5 [台湾四县腔] li2 [客语拼音字汇] la2 li1 [宝安腔] li2 | li1粤语 lei4潮州话 li6

吴语 闽语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蜊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䖽
䖿
𧔌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睙(li4)
    2. 歴(li4)
    3. 禲(li4)
    4. 屴(li4)
    5. 爏(li4)
    6. 㔏(li4)
    7. 例(li4)
    8. 猁(li4)
    9. 鬁(li4)
    10. 瓅(li4)
    11. 莅(li4)
    12. 沵(li4)
同部首
    1. 蜼
    2. 䖼
    3. 蚊
    4. 虱
    5. 蚵
    6. 䗲
    7. 蠳
    8. 虰
    9. 蟧
    10. 蜡
    11. 蝹
    12. 蚋
同筆畫
    1. 幏
    2. 褀
    3. 䞏
    4. 䎸
    5. 損
    6. 碌
    7. 㻥
    8. 雊
    9. 跳
    10. 频
    11. 筡
    12. 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