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tíng

ㄊㄧㄥˊ

部首 艸

部外 9

總筆畫 15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476

上下结构

1224125145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ayps

tyrn

eswa

44201

拼音 tíng

注音 ㄊㄧㄥˊ

部首 艸 部外 9總筆劃 12

統一碼 8476筆順 122412514512

標

葶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葶

tíng ㄊㄧㄥˊ

     ◎ 〔~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

法語 drave jaunâtre,Draba nemerosa

© 漢典

葶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葶 tíng

常用詞組


葶藶
© 漢典

葶 國語辭典

葶ㄊㄧㄥˊtíng
  1. 參見「葶藶 」條。

© 漢典
【申集上】【艸】 葶·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葶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葶·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唐韻】特丁切,音亭。【爾雅·釋草】蕇,葶藶。【註】實葉皆似芥,一名大室,一名丁歷。【西京雜記】葶藶死於盛夏。

又【廣韻】都挺切,音頂。毒草。【山海經】熊耳山有草,狀如蘇而赤華,名葶䔭,可以毒魚。

© 漢典

葶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iŋ˧˥ 日语读音 INUNAZUNA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in2 [客英字典] tin2 [海陆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d6 [梅县腔] tin2粤语 ting4

近代音 中古音 定母 青韻 平聲 庭小韻 特丁切 四等 開口;端母 迥韻 上聲 頂小韻 都挺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青部 ;王力系统:端母 耕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葶 字源字形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停(ting2)
    2. 䱓(ting2)
    3. 鼮(ting2)
    4. 䫖(ting2)
    5. 庭(ting2)
    6. 蝏(ting2)
    7. 諪(ting2)
    8. 聤(ting2)
    9. 嵉(ting2)
    10. 楟(ting2)
    11. 邒(ting2)
    12. 㼗(ting2)
同部首
    1. 䕯
    2. 蓇
    3. 菨
    4. 萙
    5. 蘎
    6. 藅
    7. 荺
    8. 蒃
    9. 蔏
    10. 荣
    11. 蕩
    12. 荘
同筆畫
    1. 𠅲
    2. 𠋶
    3. 㙓
    4. 揔
    5. 帽
    6. 搭
    7. 渷
    8. 傋
    9. 湶
    10. 摒
    11. 鹇
    12. 惁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