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mù

ㄇㄨˋ

部首 艸

部外 5

總筆畫 11

𦴄 𦱒 𦭝 𦤄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2DC

上下结构

122251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ahf

tbu

elvv

44600

拼音 mù

注音 ㄇㄨˋ

部首 艸 部外 5總筆劃 8

統一碼 82DC筆順 12225111

通 標

苜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苜

mù ㄇㄨˋ

     ◎ 〔~蓿〕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圓形,花紫色,結莢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目宿”。

英語 clover

德語 Klee (S)

法語 luzerne

© 漢典

苜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苜 mù

常用詞組


苜蓿
© 漢典

苜 國語辭典

苜ㄇㄨˋmù
  1. 參見「苜蓿 」條。

© 漢典
【申集上】【艸】 苜·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5

苜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苜·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莫六切【正韻】莫卜切,𠀤音牧。【本草】苜蓿,一名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史記·大宛列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肥饒地。【西京雜記】苜蓿,一名懷風,時人謂之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述異記】張騫苜蓿,今在洛中。【韓愈詩】萄苜从大漠。【漢書】作目宿。

又【博雅】水苜,𦸚也。

© 漢典

苜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mu˥˧ 唐代读音 miuk韩语罗马 MOK现代韩语 목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muk7 [梅县腔] muk7 [海陆腔] muk7 [宝安腔] muk7 [客英字典]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6粤语 muk6

近代音 中古音 明母 屋韻 入聲 目小韻 莫六切 三等 合口;明母 末韻 入聲 末小韻 莫撥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沃部 ;王力系统:明母 覺部 ;

吴语 赣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苜 字源字形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𦴄
𦱒
𦭝
𦤄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㧅(mu4)
    2. 㾇(mu4)
    3. 目(mu4)
    4. 坶(mu4)
    5. 睦(mu4)
    6. 䀲(mu4)
    7. 艒(mu4)
    8. 莫(mu4)
    9. 㜈(mu4)
    10. 幕(mu4)
    11. 暮(mu4)
    12. 楘(mu4)
同部首
    1. 䔍
    2. 葙
    3. 茖
    4. 莢
    5. 蒶
    6. 莴
    7. 荧
    8. 䖄
    9. 荿
    10. 䔩
    11. 萜
    12. 䔣
同筆畫
    1. 怊
    2. 范
    3. 抶
    4. 疚
    5. 陒
    6. 𠈃
    7. 朋
    8. 斦
    9. 妶
    10. 劻
    11. 㫅
    12. 疠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