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tiē

zhé

ㄊㄧㄝ

ㄓㄜˊ

部首 耳

部外 6

總筆畫 12

𦗑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051

左右结构

1221111221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bbg

sjsj

cece

11440

拼音 tiē zhé

注音 ㄊㄧㄝ ㄓㄜˊ

部首 耳 部外 6總筆劃 12

統一碼 8051筆順 122111122111

聑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聑

tiē ㄊㄧㄝˉ

  1. 安適。
  2. 耳垂。

其它字義


● 聑

zhé ㄓㄜˊ

     ◎ 耳朵豎起來的樣子。

© 漢典
【未集中】【耳】 聑·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6

聑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 聑·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6

【唐韻】丁協切【集韻】的協切,𠀤音𠲷。【說文】安也。【馬融·長笛賦】瓠巴聑柱,磬襄弛懸。【註】聑,安也。

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聑,耳目不相信也。

又【廣韻】耳垂貌。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耳豎貌。

© 漢典
【卷十二】【耳】

聑 《说文解字》

【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安也。从二耳。丁帖切

『說文解字注』

(聑)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从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 漢典

聑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iɛ˥; tʂɤ˧˥

近代音 中古音 端母 怗韻 入聲 聑小韻 丁愜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怗部 ;王力系统:端母 葉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聑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聑」 續3.31.3合36943「聑」 聑作父乙簋商代晚期集成3425「聑」 說文‧耳部「聑」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𦗑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怗(tie1)
    2. 跕(tie1)
    3. 萜(tie1)
    4. 貼(tie1)
    5. 帖(tie1)
    6. 贴(tie1)
    7. 蛰(zhe2)
    8. 䎲(zhe2)
    9. 㭙(zhe2)
    10. 䊞(zhe2)
    11. 折(zhe2)
    12. 䮰(zhe2)
    13. 䓆(zhe2)
    14. 辄(zhe2)
    15. 銸(zhe2)
    16. 㪿(zhe2)
    17. 詟(zhe2)
    18. 悊(zhe2)
同部首
    1. 耶
    2. 耴
    3. 䎽
    4. 䎸
    5. 䎻
    6. 耳
    7. 聬
    8. 聯
    9. 䏉
    10. 䏆
    11. 聰
    12. 聆
同筆畫
    1. 猱
    2. 喺
    3. 葝
    4. 溠
    5. 㨕
    6. 煑
    7. 煮
    8. 窝
    9. 搭
    10. 韌
    11. 稇
    12. 翖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