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pí

bì

ㄆㄧˊ

ㄅㄧˋ

部首 竹

部外 4

總筆畫 10

篦 𦊁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7B13

上下结构

314314153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txxb

hpp

mrrr

88712

拼音 pí bì

注音 ㄆㄧˊ ㄅㄧˋ

部首 竹 部外 4總筆劃 10

統一碼 7B13筆順 3143141535

笓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笓

pí ㄆㄧˊ

  1. 捕蝦的竹器。
  2. 用竹或荊柳編織的障礙物。

其它字義


● 笓

bì ㄅㄧˋ

  1. 古同“篦”,篦子。
  2. 排列;編排。

英語 to comb; a fine-toothed comb

© 漢典

笓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笓 bì

〈名〉

同“篦”。篦子 [a 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

笓,與篦同,去發垢者。——《集韻》

© 漢典
【未集上】【竹】 笓·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4

笓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 笓·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4

【廣韻】部迷切【集韻】騈迷切,𠀤音鼙。取鰕竹器。【博雅】篝、筌謂之笓,可以約物。

又【集韻】頻脂切,音琵。義同。

又【集韻】【韻會】𠀤毗至切,音鼻。櫛屬,與枇同。

又【集韻】薄必切,音邲。次也。 【集韻】或作篦。亦作箄。

© 漢典

笓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pʰi˧˥; pi˥˧

客家话 [陆丰腔] bin5 [客英字典] bi3 | pi5 [海陆腔] bi3 | pi5 [梅县腔] bin1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 pi5粤语 bei6 pai4 pei4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笓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篦
𦊁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陂(pi2)
    2. 脾(pi2)
    3. 罢(pi2)
    4. 铍(pi2)
    5. 芘(pi2)
    6. 枇(pi2)
    7. 琵(pi2)
    8. 郫(pi2)
    9. 禆(pi2)
    10. 罷(pi2)
    11. 㔥(pi2)
    12. 蠯(pi2)
    13. 閈(bi4)
    14. 避(bi4)
    15. 獙(bi4)
    16. 箆(bi4)
    17. 䟆(bi4)
    18. 闬(bi4)
    19. 㗉(bi4)
    20. 㻫(bi4)
    21. 贔(bi4)
    22. 畢(bi4)
    23. 弼(bi4)
    24. 皕(bi4)
同部首
    1. 簛
    2. 簞
    3. 篦
    4. 籀
    5. 筴
    6. 筘
    7. 笍
    8. 篜
    9. 䈲
    10. 籆
    11. 䈯
    12. 笩
同筆畫
    1. 烔
    2. 钰
    3. 浞
    4. 悟
    5. 恷
    6. 哧
    7. 梠
    8. 㳾
    9. 矝
    10. 埛
    11. 䋆
    12. 㹴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