窳 基本解釋
窳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形〉
(1) 凹陷;低下 [hollow;sunken;depressed]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丘雲。——《史記》
(2) 又如:窳兒(山頂上的缺口);窳下(凹陷;低下);窳隆(凹凸;卑和高);窳曲(塌陷歪斜的樣子)
(3) 疵病;粗劣 [of poor quality]
俗不偷薄,器不行窳。——《新唐書》
(4) 又如:窳陋(粗劣簡陋);窳薄(粗劣;淺陋)
(5) 敗壞,腐敗 [corrupt]
天下一大器也,用之久,則必弊窳殘缺。——元· 郝經《玄政議》
(6) 又如:窳敝(腐敗;調敝);窳弱(衰弊)
(7) 懶惰 [lazy]
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農,是必農。——《商君書》
(8) 又如:窳怠(懶惰;懈怠);窳農(惰農)
(9) 羸弱 [thin and weak]
贏窳則壽命短。——《論衡》
(10) 又如:窳陋(羸弱)
(11) 謂器中空空 [hollow;empty]
囊橐罄留儲,釜甑恆若窳。——明· 劉基《久雨壞牆園蔬盡壓悵然成詩》
常用詞組
窳 國語辭典
粗糙、不堅實。《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誠偽。」
衰弱。《文選·枚乘·七發》:「血脈淫濯,手足墮窳。」漢·王充《論衡·命義》:「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
怠惰的。《商君書·墾令》:「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
腐敗、敗壞。《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然而道有隆窳,物有興廢,有聲有寂,有光有翳。」《清史稿·卷四一·災異志二》:「蘭州瓜窳,剖之有血,食者立病。」
【唐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𠀤庾上聲。【說文】汚窬也。器空中。亦病也,惡也。惰也。【史記·五帝紀】器不苦窳。
又【貨殖傳】以故呰窳。【徐廣曰】呰窳,茍且惰懶之謂。
又弱也。【枚乗·七發】手足惰窳。【李善註】窳,弱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朔方郡有窳渾縣。
又【西域傳】康居有小王五,三曰窳匿王,治窳匿城。【山海經】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
又獸名。【山海經】少咸之山,有窫窳,咸山有合窳,皆人面獸,食人。
又【字彙補】容朱切,音兪。鄕名,在絳。 亦通作愉。【爾雅·釋詁】愉,勞也。【註】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
又【集韻】與窪同。
又烏瓜切,音蛙。汚衺下也。與窊同。
污窬也。从穴㼌聲。朔方有窳渾縣。以主切
(窳)污窬也。污窬、葢與污衺同。亦謂下也。以衺與窊同韵。窬與窳同韵。故分別其辭也。史記。舜陶河濱。器不苦窳。裴駰曰。窳、病也。按器窳者、低陷之謂。亦汙窬之意也。釋詁曰。窳、勞也。郭云。勞苦者多惰窳。大雅毛傳曰。訿訿、窳不供事也。史記。啙窳偷生。晉灼曰。啙、病也。窳、惰也。許於此部啙下亦云窳也。葢卽用毛傳。毛詩訿、卽啙也。此等窳皆訓惰嬾。亦皆污窬引伸之義。釋玄應屢引揚承慶字統說。懶者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㼌。又嬾人恒在室中。故从穴。夫穴訓土室。不必从宀而後爲室也。而召旻正義曰。艸木皆自豎立。惟瓜瓠之屬臥而不起。似若嬾人常臥室。故字从宀。宀音眠。此亦用字統說。而與玄應所據有異。且陸氏釋文、孔氏正義皆引說文窳、嬾也。而說文無此語。聞疑載疑。不敢於宀部妄補窳篆。从穴。㼌聲。以主切。古音在四部。按字統說。㼌爲會意。許則云形聲。朔方有窳渾縣。朔方郡窳渾縣。地理志有。郡國志無。讀史方輿紀要曰。故窳渾城在故夏州西北。漢縣。故夏州城在榆林衞西北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