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lì

ㄌㄧˋ

部首 水

部外 16

總筆畫 19

簡體 沥

沥 𤁋 𤃹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01D

左右結構

441133123431234212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dth

emhm

vgmi

31111

拼音 lì

注音 ㄌㄧˋ

部首 水 部外 16總筆劃 19

基本區 701D筆順 4411331234312342121

通

瀝 基本解釋

● 瀝

lì ㄌㄧˋ《廣韻》郎擊切,入錫來。錫部。


  1. 濾。《説文•水部》:「瀝,浚也。」
  2. 液體一滴一滴地落下。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動滴瀝以成響,殷雷應其若驚。」
  3. 滲出;使滲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境異》:「阿薩部多獵蟲鹿,剖其肉,重疊之,以石壓瀝汁。」
  4. 清酒;濾過的酒。《楚辭•大招》:「吴醴白糵,和楚瀝只。」
  5. 汁液。南朝梁江淹《麗色賦》:「象奩瓊盤,神瀝仙丹。」
  6. 湖名。在廣東省肇慶市。清顧祖禹《讀史方興紀要•廣東二•肇慶府》:「瀝湖,府北五里,北山諸澗之水,匯為黄塘、上攬塘,又石室諸巖之水,皆流合焉。」

英語 trickle, drip; strain; dregs

德語 sickern, träufeln

法語 goutte,tomber goutte à goutte,filtrer

【漢典】

瀝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瀝

瀝 lì

動

(1) (形聲。從水,歷聲。字又作「砯」,從石從水會意。本義:踩着石頭過河)

(2) 水、淚、酒等液體下滴 [drip;trickle]

動滴瀝以成響,殷雷應其若警。——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以杓酌油瀝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又如:瀝血(刺破皮膚使滴血,以發誓、表竭誠或作祭祀);瀝液(水滴);瀝滴(水下滴)

(3) 竭盡(如自己的)全力 [use up;exhaust]。

如:瀝懇(竭盡誠心);瀝款(竭誠);瀝誠(竭盡誠心);瀝腸(披露心腸)

(4) 從毛孔或裂縫小口慢慢流出 [ooze]。

如:瀝酒(濾酒);瀝泣(流淚);瀝液(細微的水流)

(5) 傾灑 [sprinkle]。

如:瀝灑(灑酒於地,表示祝願或起誓);瀝觴(傾杯灑酒)

詞性變化


◎ 瀝

瀝 lì

名

球形或橢球形體的滴液 [drop]。

如:餘瀝

常用詞組


瀝膽瀝澇瀝瀝瀝青瀝水瀝血叩心
【漢典】

瀝 國語辭典

瀝ㄌㄧˋlì
動
  1. 滴下、灑落。如:「嘔心瀝血」。《說文解字·水部》:「瀝,水下滴瀝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動滴瀝以成響,殷雷應其若驚。」《喻世明言·卷二四·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思厚以酒瀝地為誓:『若負前言,在路盜賊殺戮,在水巨浪覆舟。』」

  2. 過濾使滲出。如:「瀝酒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四·境異》:「阿薩部多獵蟲鹿,剖其肉,重疊之,以石壓瀝汁。」

名
  1. 水或酒的殘汁。《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宋·歐陽修〈憎蒼蠅賦〉:「杯盂殘瀝,砧几餘腥。」

【漢典】
【巳集上】【水】 瀝·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6

瀝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瀝·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6

【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𠀤音歷。【說文】浚也。一曰水下滴。【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動滴瀝以成響。

又飮酒將盡餘滴曰瀝。【史記·滑稽傳】時賜餘瀝。

又瀝液,微流也。【張衡·思𤣥賦】漱飛泉之瀝液。

又淅瀝,雨雪聲。【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 【集韻】或作𤃹。

【漢典】
【卷十一】【水】

瀝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浚也。从水歷聲。一曰水下滴瀝。郎擊切

《說文解字注》

(瀝)漉也。从水歷聲。郎擊切。十六部。一曰水下滴瀝也。鉉本有一曰水下滴𤁋六字,鍇本無。今按文選魯靈光殿賦李注引水下滴𤁋之也,則鉉本是。許意瀝漉皆訓自下而上之,滴瀝則爲自上而下之,故殊其義。

【漢典】

瀝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i˥˧ 日语读音 SHITATARU韩语罗马 LYEK现代韩语 력越南语 lạch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lak8 lak7 lit8 [梅县腔] lak8 [陆丰腔] lak8 [宝安腔] let8 [海陆腔] lak8 lak7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ag6 [客英字典] lit8粤语 lik1 lik6潮州话 lêh8

近代音 來母 齊微韻 入聲作去聲 立小空;中古音 來母 錫韻 入聲 靂小韻 郎擊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錫部 ;王力系统:來母 錫部 ;

吴语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瀝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瀝」 說文‧水部   「瀝」 「沥」 「瀝」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沥
𤁋
𤃹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跞(li4)
    2. 珕(li4)
    3. 沵(li4)
    4. 㠣(li4)
    5. 䔧(li4)
    6. 吏(li4)
    7. 儷(li4)
    8. 詈(li4)
    9. 爄(li4)
    10. 蜧(li4)
    11. 皪(li4)
    12. 䬆(li4)
同部首
    1. 㴜
    2. 㲿
    3. 潈
    4. 汃
    5. 渼
    6. 浉
    7. 㴷
    8. 灄
    9. 濁
    10. 溅
    11. 㳔
    12. 温
同筆畫
    1. 蟰
    2. 𠑆
    3. 蹯
    4. 㠡
    5. 警
    6. 䡳
    7. 騚
    8. 蹪
    9. 䍤
    10. 譆
    11. 犤
    12. 鳛
初中古詩詞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宋·欧阳修 《卖油翁》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