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jiàn

jiān

ㄐㄧㄢˋ

ㄐㄧㄢ

部首 水

部外 11

總筆畫 14

簡體 渐

渐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6F38

左右結構

441125111233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lrh

ejjl

vfpd

32121

拼音 jiàn jiān

注音 ㄐㄧㄢˋ ㄐㄧㄢ

部首 水 部外 11總筆劃 14

基本區 6F38筆順 44112511123312

通

漸 基本解釋

● 漸

jiàn ㄐ〡ㄢˋ①-⑬《廣韻》慈染切,上琰從。談部。⑭《集韻》子豔切,去豔精。


  1. 水名。1.古水名。即今浙江,亦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説文•水部》:「漸,水出丹陽夥南蠻中,東入海。」 2.一名澹水,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北。《漢書•地理志上》:「武陵郡,縣十三:索(縣),漸水東入沅。」
  2. 緩進;逐步。《易•漸》:「彖曰:漸之進也。」
  3. 逐漸發展的過程。《管子•明法》:「姦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
  4. (疾病)嚴重,加劇。《書•顧命》:「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
  5. 疏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
  6. 徵兆,跡象,苗頭。《論衡•明雩》:「雨頗留,湛之兆也;陽頗久,旱之漸也。」
  7. 條件,前提。晋程本《子華子•執中》:「生者死之對,有者無之反;庳者隆之因,虧者成之漸。」
  8. 次序,步驟。《史記•吴太伯世家》:「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致焉。」又依次。《宋史•河渠志二•黄河中》:「昔大河在東,御河自懷、衛經北京,漸歷邊郡,饋運既便,商賈通行。」
  9. 副詞。1.表示程度緩慢地增加,相當於「逐漸」。《漢書•李廣利傳》:「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 2.表示時間,相當於「正當」。唐李商隱《喜雪》:「粉署闈全隔,霜臺路漸赊。」 3.表示時間,相當於「隨即」、「不久」。宋周邦彦《紅林檎近•冬景》:「纔喜門堆巷積,可惜迤邐銷殘。漸看低竹翩翻。」
  10. 介詞。表示某段時間的終點,相當於「到」。宋姜夔《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1.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艮下巽上。《易•漸》:「漸。女歸吉,利貞。」
  12. 人體穴位名,即大迎穴。《素問•骨空論》:「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13. (草木)滋長。也作「蔪」。《書•禹貢》:「(徐州)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14. 〔漸如〕濕貌。《集韻•豔韻》:「漸,漸如,溼皃。」

● 漸

jiān ㄐ〡ㄢ《廣韻》子廉切,平鹽精。談部。


  1. 流入。《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2. 沾濕。《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3. 浸泡;淹沒。《荀子•大略》:「蘭茝稾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
  4. 滋潤;潤澤。《墨子•尚賢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
  5. 習染,影響。《史記•貨殖列傳》:「俗之漸民久矣,雖户説以眇論,終不能化。」
  6. 詐,騙。《書•吕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

● 漸

qián ㄑ〡ㄢˊ《集韻》慈監切,平盟從。談部。


  1. 通「潛」。潛伏;隱藏。《荀子•脩身》:「血氣剛强,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

● 漸

chán ㄔㄢˊ《集韻》鋤銜切,平銜崇。談部。


  1. 通「巉」。山石高峻。《詩•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英語 gradually

德語 durchfeuchten, inspirieren ,allmählich

法語 progressivement,petit à petit,imbiber,se jeter dans (rivière)​

【漢典】

漸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漸

漸 jiān

動

(1) 流入;入 [flow into]

東漸於海。——《書·禹貢》

又如:漸漸(流淌的樣子)

(2) 淹沒,浸泡 [soak]

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淇水湯湯,漸車幃裳。——《詩·衛風·氓》

漸,漬也。——《廣雅》

是漸之也。——《荀子·議兵》

漸之滫中。——《史記·三王世家》

治大地漸臺。——《史記·孝武紀》

澤蘭漸被徑。——《文選·謝靈運·遊南亭詩》

又如:漸浸(浸潤,漬染);漸涵(漸漬。猶浸潤。引申爲漬染,感化);漸摩(漸磨。浸潤;教育感化);漸及(潤澤普及)

(3) 薰染,可染 [contaminate]

俗之漸民久。——《史記·貨殖列傳》

又如:漸染(漬染;沾染);漸導(薰染,引導);漸濡(浸染,薰染)

(4) 欺詐 [cheat]

上幽險則下漸詐矣。——《荀子·正論》

又如:漸巧(詐僞);漸行(詐行,以欺詐行事);漸毒(欺詐);漸詐(欺詐)

(5) 通「潛( qián)」。潛伏 [hide;conceal;lie low]

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

意豈將軍忘湛漸之火?——《漢書·谷永傳》

又如:漸心(潛心);沉漸

(6) 另見 jiàn

基本詞義


◎ 漸

漸 jiàn

名

(1) (形聲。從水,斬聲。本義: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錢塘江)

(2) 古水名[Jian River]

漸,漸水出 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說文》

漸江,山海經謂之 浙江也。——《水經注·漸江水》。按,即今之 錢塘江,古大江與 錢塘江通。

(3) 徵兆,跡象 [omen]。

如:漸不可長(剛露頭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許其發展滋長);防微杜漸

詞性變化


◎ 漸

漸 jiàn

副

(1) 逐漸 [gradually]

亂花漸欲迷人眼。——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漸聞水聲。——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漸拍漸止。——《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又如:漸次間(漸漸,逐漸);漸至佳境(漸入佳境。逐漸好轉或興味逐漸濃厚);漸積(逐漸發展,積聚)

(2) 立刻 [immediately;at once;right away]

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水滸傳》

(3) 緩慢 [slowly]

爲變蓋漸。——[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 漸

漸 jiàn

動

(1) 疏導河川 [dredge]

漸九川。——《史記》

(2) 加劇 [aggravate]

疾大漸。——《尚書》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書·顧命》。孔傳:「自嘆其疾大進篤,惟危殆。」

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飢飽、色慾、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列子》

(3) 成長;滋長 [grow]

自下之漸。——明· 高啓《書博雞者事》

又如:漸包(漸苞。不斷滋長;叢生)

(4) 另見 jiān

常用詞組


漸變漸次漸漸漸進漸快漸慢漸稀
【漢典】

漸 國語辭典

漸ㄐㄧㄢˋjiàn
副
  1. 慢慢的、逐步的。如:「漸入佳境」、「循序漸進」。

名
  1. 事情逐步發展的過程。《管子·明法》:「姦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水滸傳·第一一○回》:「卻說這江南方臘起義已久,即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

漸ㄐㄧㄢjiān
動
  1. 流入。《書經·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2. 浸溼、溼潤。《詩經·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墨子·尚賢下》:「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

  3. 埋沒、淹沒。《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淮南子·人間》:「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

  4. 影響、慢慢感染。《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俗之漸民久矣。」唐·白居易〈策林一·十三號令〉:「被於萬姓,漸於四夷。」

【漢典】
【巳集上】【水】 漸·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漸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漸·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又側銜切,音𪗂。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又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又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又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又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又【集韻】子艷切,音𡄑。漸洳,溼貌也。

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漢典】
【卷十一】【水】

漸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慈冉切

《說文解字注》

(漸)漸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丹陽郡黟,二志同。今安徽徽州府黟縣是其地。云漸水出黟南之蠻夷中,則今錢塘江之北源南源皆見矣。前志黟下曰: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按班、許、水經皆曰漸江水,酈氏注則曰浙江,葢水經以後無稱漸江者。其前則山海經、吳越、春秋、史記皆曰浙江。山海經有出於漢人者。漢人之書地理志、說文爲謹嚴。據許立文,曰江至會稽山陰爲浙江,謂崏江也。曰漸江水出丹陽黟南蠻中,謂今錢唐江也。分別畫然。葢浙江者,崏江之委。漸江者,錢唐江源流之緫稱。二水古於山陰相合,故可統名之曰浙江。後世水道絕不相通,而錢唐江猶冒浙江之名,失其本號耳。水道提綱曰:浙水有南北二源。北曰徽港,卽新安江,出歙縣、黟縣、績溪、休寧諸山。南源有二。一曰衢港,卽信安江,出開化、江山二縣山。一曰婺港,卽東陽江。出東陽縣山。南北二港在嚴州府治建德縣合流,而北經桐廬縣、富陽縣,至蕭山縣西南,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龕赭二山之閒入海。班、許云黟南蠻中,今之北源南源皆包舉矣。从水斬聲。慈冄切。八部。按走部有𧽯字,訓進也。今則皆用漸字而𧽯廢矣。

【漢典】

漸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iæn˥˧; tɕiæn˥ 唐代读音 *dzhiɛ̌m日语读音 SUSUMU YOUYAKU韩语罗马 CEM CHAM现代韩语 점越南语 tiệm

客家话 [梅县腔] ciam5 [海陆腔] ciam6 [东莞腔] ciam3 [宝安腔] ciam3 [客语拼音字汇] qiam4 [台湾四县腔] ciam5 [客英字典] ciam5 [沙头角腔] ciam5粤语 zim1 zim6潮州话 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近代音 精母 廉纖韻 平聲陰 尖小空;精母 廉纖韻 去声 僭小空;中古音 精母 鹽韻 平聲 尖小韻 子廉切 三等 開口;從母 琰韻 上聲 漸小韻 慈染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精母 添部 ;從母 添部 ;王力系统:精母 談部 ;從母 談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漸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漸」 包2.61「漸」 說文‧水部「漸」「渐」 「漸」
「漸」 包2.84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渐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俴(jian4)
    2. 鑑(jian4)
    3. 瞷(jian4)
    4. 糋(jian4)
    5. 聻(jian4)
    6. 㵎(jian4)
    7. 鉴(jian4)
    8. 徤(jian4)
    9. 㔋(jian4)
    10. 楗(jian4)
    11. 諫(jian4)
    12. 䭈(jian4)
    13. 殲(jian1)
    14. 樫(jian1)
    15. 鵳(jian1)
    16. 靬(jian1)
    17. 熸(jian1)
    18. 濺(jian1)
    19. 縑(jian1)
    20. 囏(jian1)
    21. 豜(jian1)
    22. 鳽(jian1)
    23. 鞬(jian1)
    24. 碊(jian1)
同部首
    1. 淥
    2. 洖
    3. 湍
    4. 洟
    5. 㶎
    6. 濝
    7. 洂
    8. 瀘
    9. 㶞
    10. 濭
    11. 㳔
    12. 沿
同筆畫
    1. 榭
    2. 㨵
    3. 酶
    4. 蝁
    5. 禝
    6. 䁑
    7. 頙
    8. 㬕
    9. 箈
    10. 歊
    11. 䧻
    12. 褆
初中古詩詞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清·纪昀 《河中石兽》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清·纪昀 《河中石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