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
- 古水名。指古黃河的支流,流經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書·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
- 低濕;潮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冬避重漯。」
- 汗水不斷流出的樣子。《素問·刺腰痛論》:「痛上漯漯然汗出。」
- 水聚集的樣子。參見「滀漯」。
● 漯
- 地名用字。指河南省的漯河市。
● 漯
- 古水名。同「㶟」,指發源於山西代縣的古水名,上游為桑乾河。《集韻·旨韻》:「漯,水名,出鴈門。或作㶟。」
- 古水名。同「灅」,指發源於河北遵化的古水名,今名沙河。《類篇·水部》:「漯,水出右北平浚靡,東南入庚。」
英語 river in northern Shandong
法語 (nom d'une rivière)
漯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漯 Lěi
名
古水名。又名治水 [Lei River]。上游爲今桑乾河、中段爲永定河、下游爲海河之河流。發源于山西省神池縣東,向東流經河北省至天津入海
基本詞義
◎ 漯 Luò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 漯 Tà
名
(1) 漯河,古水名 [Tahe River],在山東省
漯 國語辭典
-
河川名。古時黃河的一支流。其故道自今河南省涉縣分出,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省而入山東省,於今黃河之南,東流入海。因河道屢有變遷,文獻上記載時有不同,舊跡今已不存。
-
漯河:城市名。位於河南省。
水。出鴈門陰館累頭山,東入海。或曰治水也。从水纍聲。力追切
(㶟)㶟水。出鴈門陰館絫頭山,東入海。沈約宋書曰:陰館,前漢作觀,後漢、晉作館。按今前書不作觀,葢淺人改也。鴈門郡陰館,二志同。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里陰館城是,在句注陘北。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閒。前志陰館下曰:絫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水經曰:㶟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過出山,過廣陽薊縣北。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按治水、㶟水異名同實。武五子傳作台水,台卽治也。前志代郡且如下: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廣寧入治。平舒下: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小顔本治皆譌沽。姑故二音,其繆甚矣。酈云:地理志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非是。謂于延逕廣寧故城南,又逕茹縣故城北,又逕鳴雞山西,又逕且居縣故城南,乃後注於㶟水。不當云在廣寧入治也。新挍水經注改治作沽,不免誤會。今直隷永定河卽桑乾河,卽古㶟水也。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會灰河,經馬邑縣、山陰縣、應州、大同府、渾源州、陽高縣、天鎭縣、廣靈縣、蔚州,入直隷畍,經西寧縣、懷安縣、保安州、懷來縣、昌平州、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淸縣、霸州、天津府,至大沽,北入於海。从水纍聲。力追切。十五部。按此篆疑當是從水絫聲。其山曰絫頭山,故其水曰水。今字絫作累。又與纍相亂。水經注作濕水者,作漯乃又譌濕也。餘水亦譌作濕餘。又或譌作溫餘。一曰治水也。各本作或曰,今依集韵、類篇作一曰,謂㶟水一名治水,見漢志。酈氏亦云一曰治水。師古曰:治,弋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