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cuì

ㄘㄨㄟˋ

部首 水

部外 8

總筆畫 11

㳃 焠 𠗚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6DEC

左右结构

441413434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iywf

eyoj

vsoe

30148

拼音 cuì

注音 ㄘㄨㄟˋ

部首 水 部外 8總筆劃 11

統一碼 6DEC筆順 44141343412

標

淬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淬

cuì ㄘㄨㄟˋ

  1. 把燒紅了的鑄件往水或油或其他液體裏一浸立刻取出來,用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火。~礪。~勉。
  2. 染:“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之”。

英語 quench; dye; soak; change, alter

德語 abschrecken, härten (V)

法語 tremper en mettant dans l'eau ou l'huile,refroidir

© 漢典

淬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淬 cuì

〈名〉

(形聲。從水,卒聲。本義:盛水以供淬火的器具) 同本義 [quenching vessel]

淬,滅火器也。——《說文》。按,貯水以焠刃之器,其實焠、淬同字,刃出於火,故從火。

詞性變化

◎ 淬 cuì

〈動〉

(1) 淬火 [quench]

得趙人 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二以藥淬之。——《戰國策·燕策》

火與水合爲淬。——《漢書·天文志》

以藥淬之。——《史記·刺客傳》

(2) 又如:淬淬黑(如鋼鐵淬過火一樣的顏色);淬礪(淬火磨礪。比喻人刻苦鍛鍊;勤勉奮發);淬刃(刀刃淬火)

(3) 磨 [grind]

(4) 又如:淬鏡(磨鏡);淬磨(磨礪;磨鍊)

(5) 喻磨鍊;勉勵 [temper oneself]。如:淬勉(努力奮勉);淬琢(淬鍊,琢磨。比喻自勉上進);淬鍊(磨鍊);淬勵(激勵;鞭策)

常用詞組


淬火淬亮
© 漢典

淬 國語辭典

淬ㄘㄨㄟˋcuì
名
  1. 滅火器。《說文解字·水部》:「淬,滅火器也。」清·段玉裁·注:「滅火器者,蓋以器盛水,濡火使滅,其器謂之淬。」同「焠 」。

動
  1. 打造刀劍時,將金屬燒紅後浸入水中,以增加其硬度,使其更堅利。《文選·王襃·聖主得賢臣頌》:「清水淬其鋒。」同「焠 」。

  2. 塗染。《戰國策·燕策三》:「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3. 磨鍊。唐·柳宗元〈送嚴公貺下第歸興元觀省詩序〉:「端其趨嚮,以淬礪之。」

  4. 沒入水中。《西遊記·第六回》:「(大聖)​變作一個魚兒,淬入水。」

© 漢典
【巳集上】【水】 淬·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淬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淬·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唐韻】七內切【集韻】【韻會】取內切,𠀤音倅。【說文】滅火器也。【徐曰】淬,劒燒而入水也。與焠通。【前漢·天文志】火與水合爲淬。【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淸水淬其鋒。

又【廣韻】染也,犯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脟割輪淬。

又【揚子·方言】淬,寒也。

又【集韻】卽聿切,音卒。淬,沒水貌。

又昨律切,音崒。流也。脟字原誤从目从寽作。

© 漢典
【卷十一】【水】

淬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滅火器也。从水卒聲。七內切

『說文解字注』

(淬)滅火器也。滅火器者、葢以器盛水濡火使滅。其器謂之淬。與火部之焠義略相近。故焠通作淬。从水。卒聲。七芮切。十五部。

© 漢典

淬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sʰuei˥˧ 日语读音 NIRAGU韩语罗马 SWI现代韩语 쉬越南语 rót

客家话 [海陆腔] ci5 cui5 [梅县腔] cui5 [宝安腔]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qi4 [台湾四县腔] ci5 cui5 [客英字典] cui5粤语 ceoi3 seoi6潮州话 之威6(悴) 徐威3(碎),zui6 cui3(tsũi tshùi)

近代音 清母 齊微韻 去聲 翠小空;中古音 清母 隊韻 去聲 倅小韻 (士)〔七〕内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清母 沒部 ;王力系统:清母 物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淬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淬」 說文‧水部「淬」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㳃
焠
𠗚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倅(cui4)
    2. 疩(cui4)
    3. 忰(cui4)
    4. 䄟(cui4)
    5. 綷(cui4)
    6. 䔴(cui4)
    7. 翠(cui4)
    8. 粋(cui4)
    9. 㳃(cui4)
    10. 萃(cui4)
    11. 䂱(cui4)
    12. 伜(cui4)
同部首
    1. 灁
    2. 浶
    3. 㴢
    4. 流
    5. 泘
    6. 㴂
    7. 浤
    8. 湦
    9. 溅
    10. 沫
    11. 瀁
    12. 㵧
同筆畫
    1. 㫳
    2. 𠊶
    3. 埲
    4. 絈
    5. 堋
    6. 渇
    7. 谕
    8. 𠅦
    9. 笯
    10. 娻
    11. 崩
    12. 庻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