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涩脉

拼音 sè mài

注音 ㄙㄜˋ ㄇㄞˋ

涩脉 詞語解釋

解釋
  • 中醫名詞。脈象的一種。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
  • © 漢典

    涩脉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澀脈

  •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 澀脈脈象特徵: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症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牀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於高脂血症、紅細胞增多症、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於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等。如這類疾病並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牀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鑑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爲特徵,脈勢並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爲特徵,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鑑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 澀脈探討
  •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牀常見的一種複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於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於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症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複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並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爲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範、準確的脈象信息,對於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並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牀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徵,探討如下。
  • 1. 澀可散,散澀並見
  •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雲: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並規範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徵,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並提,臨牀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並見。澀散脈相當於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於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於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裏。”《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裏;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爲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並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爲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牀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牀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爲澀散脈。”並認爲“澀散脈症……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於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爲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並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餘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爲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爲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爲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爲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爲遲,小駃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於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爲主,不繫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於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牀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牀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於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併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 5 結語
  •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徵爲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 參考文獻
  •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5(10):12.
  •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誌,2001,36(6):232—233.
  • [4] 散脈小議.中醫雜誌,1997,36(6):377.
  •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誌,2001,41(1):60.
  •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溼入營爲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爲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濇脉
      2. 濇脉
      3. 色拉色拉
      4. 色赧
      5. 瑟弄琴调
      6. 瑟韵
      7. 啬己奉公
      8. 啬民
      9. 振迈
      10. 颖迈
      11. 做买卖
      12. 逞迈
      13. 贷卖
      14. 遁迈
    相關詞語
      1. 涩勒
      2. 涩巴巴
      3. 涩辞
      4. 涩呐
      5. 涩口
      6. 涩浪
      7. 燥涩
      8. 謇涩
      9. 谨涩
      10. 崄涩
      11. 寒涩
      12. 淤涩
      13. 脉门
      14. 脉散
      15. 脉起
      16. 脉搏
      17. 脉脉
      18. 脉理
      19. 溶溶脉脉
      20. 泉脉
      21. 阿尔卑斯山脉
      22. 毛脉
      23. 胗脉
      24. 肢脉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