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歌仔戲

拼音 gē zǐ xì

注音 ㄍㄜ ㄗˇ ㄒㄧˋ

歌仔戲 詞語解釋

解釋

◎ 歌仔戲 gēzǎixì

[Taiwanese opera] 由漳州薌江一帶的什錦歌、採茶曲和鼓歌等各種民謠流傳到臺灣而綜合成的一種戲曲。曲調以大調、背思、什念、七字調及各種哭調爲主,特點是曲多白少,而且沒有固定格律,表現力強

-----------------
國語辭典
歌仔戲gē zǐ xì ㄍㄜ ㄗˇ ㄒㄧˋ
  1.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閩、臺地區。明末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英語 type of opera from Taiwan and Fujian

德語 Taiwan-Oper (S)​

© 漢典

歌仔戲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歌仔戲 (地方傳統戲曲)

  • 歌仔戲,普通話:Ge Zi Xi,閩南語:gua a hi,又名薌劇,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爲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爲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爲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着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目前歌仔戲、與京劇、豫劇在臺灣戲曲舞臺上呈三足鼎立局面。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傳統民間伎藝的傳入,有着很密切的關係。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疙童
      2. 圪垃
      3. 鴐鵞
      4. 謌誦
      5. 戈櫓
      6. 圪針
      7. 拘係
      8. 有隙
      9. 母系
      10. 裙帶關係
      11. 八郤
      12. 樹隙
    相關詞語
      1. 歌功頌德
      2. 歌戲
      3. 歌泣
      4. 歌舞戲
      5. 歌弦
      6. 歌哭
      7. 趙舞燕歌
      8. 浩歌
      9. 鼓盆而歌
      10. 得寶歌
      11. 狡童之歌
      12. 瓠歌
      13. 戲下
      14. 戲謔
      15. 戲綵娛親
      16. 戲碼
      17. 戲班
      18. 戲嫚
      19. 勞戲
      20. 莆仙戲
      21. 逢場作戲
      22. 視為兒戲
      23. 宴戲
      24. 鬪鷄戲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