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春秋笔法

拼音 chūn qiū bǐ fá

注音 ㄔㄨㄣ ㄑㄧㄡ ㄅㄧˇ ㄈㄚˇ

春秋笔法 詞語解釋

解釋
  •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 -----------------
    國語辭典
    春秋筆法chūn qiū bǐ fǎㄔㄨㄣ ㄑㄧㄡ ㄅㄧˇ ㄈㄚˇ
    1.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語寓褒貶之義。故後世稱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寓「春秋筆法」。如:「這篇文章並沒有春秋筆法,只是記錄事實而已。」

    © 漢典

    春秋笔法 成語解釋

    春秋筆法

    【解釋】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示例】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並非有什麼~。 ◎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曲折的文字

    © 漢典

    春秋笔法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春秋筆法

  • 春秋筆法指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注意褒貶。孔子修《春秋》所採用的方法是“筆”和“削”。“筆”是在原來《春秋》的記錄上加添,“削”是對原來的《春秋》的記錄刪減。公羊家說:孔子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史記·孔子世家》)其筆法有三。第一,“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莊子·天下》)這就是說,在編書時,涉及到尊者,隱也。《春秋》中所記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記載日食、地震、天災、風霜等一百零二條外,其餘七百多條無一不是記錄周天子、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動。當時,奴隸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處是“寇盜充斥”,“盜賊公行”。這些直接危害奴隸主統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記入《春秋》。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椿芽
      2. 輴轩
      3. 椿龄
      4. 椿期
      5. 椿萱幷茂
      6. 椿萱
      7. 陵伐
      8. 苛罚
      9. 放伐
      10. 桴筏
      11. 竹筏
      12. 笞罚
    相關詞語
      1. 春妍
      2. 春赏
      3. 春帖子
      4. 春溟
      5. 春魂
      6. 春暖花开
      7. 平春
      8. 禁春
      9. 八月春
      10. 婪尾春
      11. 画堂春
      12. 送春
      13. 法苑
      14. 法坛
      15. 法馔
      16. 法兰西内战
      17. 法本
      18. 法郞
      19. 世间法
      20. 四角号码查字法
      21. 减法
      22. 疑法
      23. 章法
      24. 三互法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