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詳細解釋
无 國語辭典
(說文解字未收錄“无”字頭,请參考“
𣠮”字:)
『說文解字』
亡也。从亡無聲。
无,奇字无,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說文解字注』
(
𣠮) 亡也。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正體。而俗作無。無乃
𣞤之隷變。
𣞤之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然則隷變之時。昧於亡爲其義。
𣞤爲其聲。有聲無義。殊爲乖繆。古有叚
𣞤爲
𣠮者。要不得云本無二字。漢隷多作
𣠮可證也。或叚亡爲無者,其義同。其音則雙聲也。 从亡
𣞤聲。 按不用莫聲而用
𣞤聲者,形聲中有會意。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武夫切。五部。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别。故無,模同音。其轉語則水經注云燕人謂無爲毛,楊子以曼爲無,今人謂無有爲
𣳚有皆是也。
(无) 奇字無也。 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經惟易用此字。 通於元者。 元俗刻作无。今依宋本正。禮運曰:是謂合莫。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正義云。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爲虛無也。正本元字作无。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按此注疏今本譌誤不可讀。而北宋本可據正。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謂鄭引上通元莫,顔師古定本作无莫也。依許云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葢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於一。 虛无道也。 謂虛无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玉篇曰:无,虛无也。奇字之无與篆文之
𣞤義乃微别。許說其義。非僅說其形也。 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此稱王育說又无之别一義也。亦說其義。非說其其。屈猶傾也。天傾西北。地不满東南。見列子及素問。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漢典】
小學古詩詞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唐·王维 《画》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 《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 《赠刘景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游山西村》
初中古詩詞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唐·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