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ú

ㄩˊ

部首 手

部外 9

總筆畫 12

𢋅 𢶖 𤻍 揄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63C4

左右結構

12134125112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rwgj

qomn

doqk

58021

拼音 yú

注音 ㄩˊ

部首 手 部外 9總筆劃 12

基本區 63C4筆順 121341251122

標

揄 基本解釋

● 揄

yú ㄩˊ


  1. 〔~揚〕①宣傳,發揚,如「~~大義」;②讚揚,稱讚,如「極口~~」。
  2. 拉,引:「~長袂,躡利屣」。

英語 lift, raise; praise; hang; flap

德語 ziehen (V)​,aufheben, hochheben

法語 tirer,élever

【漢典】

揄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揄 yú

動

(1) (形聲。從手,俞聲。本義:引;揮動)

(2) 同本義 [draw forth;brandish]

揄,引也。——《說文》

神之揄臨壇宇。——《漢書·郊祀志》

被髮揄袂。——《莊子·漁夫》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韓非子》

孫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孫臏兵法》

(3) 又如:揄兵(引兵);揄袂(揮動衣袖)

(4) 出,拿出 [offer]

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於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淮南子·主術》

(5) 逗引 [tease]。如:揄弄(逗引戲弄);揄揶(揶揄)

(6) 另見 yóu

常用詞組


揄揚
【漢典】

揄 國語辭典

揄ㄩˊyú
動
  1. 拖曳、牽引。《說文解字·手部》:「揄,引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唐·張守節·正義:「揄,曳也。」《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女乃斂羞容,揄長袖,就榻診視。」

  2. 揮動。《韓非子·內儲說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淮南子·氾論》:「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3. 引出、提出。《淮南子·主術》:「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於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唐·顏師古·注:「言神引來降臨之也。」

  4. 參見「揶揄 」條。

揄ㄧㄡˊyóu
動
  1. 清理米臼,取出米臼中的米。《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漢·鄭玄·箋:「揄,抒臼也。」

揄ㄧㄠˊyáo
  1. 參見「揄狄 」條。

【漢典】
【卯集中】【手】 揄·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9

揄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 揄·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9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𠀤音兪。【說文】引也。【史記·貨殖傳】揄長袂,躡利屣。【前漢·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

又揄揚,譽言也。【班固·西都賦序】雍容揄揚,著於後嗣。【註】揄引,揚舉也。

又邪揄也。【後漢·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或作𢶖。【說文】作𣤔。

又【正韻】雲俱切,音于。義同。

又與褕同。【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招切,音搖。【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於衣也。【陸氏音義】爾雅云:江淮而南,靑質五色皆備成章曰鷂。音搖,謂畫此雉也。

又與舀抭同。【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抒臼也。【詩·大雅】或舂或揄。

又【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𠀤音頭。亦引也。【班固·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

又徒口切,音鋀。義同。

又【集韻】他侯切,音偸。垂也。【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

又丑鳩切,音抽。垂手行也。

又舂朱切,音輸。閃揄,傾貌。

【漢典】
【卷十二】【手】

揄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引也。从手俞聲。羊朱切

《說文解字注》

(揄)引也。漢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師古云。揄、引也。史記。揄長袂。廣韵。揄揚、詭言也。皆其引申之義。大雅。或春或揄。叚揄爲舀也。从手。兪聲。羊朱切。古音在四部。

【漢典】

揄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y˧˥ 日语读音 HIKU UGOKASU NABURU韩语罗马 YU现代韩语 유

客家话 [宝安腔] ji2 [梅县腔] j2 [海陆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台湾四县腔] ji2粤语 jyu4

近代音 中古音 喻以母 虞韻 平聲 逾小韻 羊朱切 三等 合口;喻以母 尤韻 平聲 猷小韻 以周切 三等 開口;定母 侯韻 平聲 頭小韻 度侯切 一等 開口;定母 厚韻 上聲 䕆小韻 徒口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侯部 ;影母 侯部 ;王力系统:餘母 侯部 ;餘母 侯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揄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揄」 說文‧手部「揄」 睡.編10「揄」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𢋅
𢶖
𤻍
揄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馀(yu2)
    2. 媮(yu2)
    3. 㷒(yu2)
    4. 踰(yu2)
    5. 嬩(yu2)
    6. 䩒(yu2)
    7. 茰(yu2)
    8. 雩(yu2)
    9. 㼶(yu2)
    10. 愉(yu2)
    11. 㦛(yu2)
    12. 竽(yu2)
同部首
    1. 抿
    2. 攓
    3. 摕
    4. 捣
    5. 㩎
    6. 㧏
    7. 握
    8. 擴
    9. 攠
    10. 捪
    11. 掓
    12. 抎
同筆畫
    1. 䑫
    2. 𠒠
    3. 葊
    4. 趋
    5. 間
    6. 猋
    7. 煚
    8. 詠
    9. 塄
    10. 䖱
    11. 䖴
    12. 殔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