惛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惛
〈形〉
(1) (形聲。從心,昏聲。“昏”亦兼表字義。本義:糊塗)
(2) 同本義 [muddled;bewildered]
惛,不憭也。——《說文》
惛,癡也。——《廣雅·釋詁三》
皆惛於教。——《戰國策·秦策》
事有功者必賞,則羣臣莫敢飾言以惛主。——《韓非子·南面》
心以利傾,智以勢惛。——《晉書·王沉傳》
臣甚惛焉。——《漢書·劉向傳》
吾惛。——《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惛眊(神智不清,眼睛昏花);惛耄(衰老);惛懵(昏昧迷矇,模糊不清)
(4) 同“惽”。心亂 [confused]
以黃金摳者惛。——《列子·黃帝》
怒之而觀其不惛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惛然若亡而存。——《莊子·知北遊》
(5) 又如:惛瀆(惑亂褻瀆);惛亂(昏亂);惛沮(昏亂沮喪);惛俗(昏亂的流俗)
詞性變化
〈動〉
欺矇,迷惑 [puzzle;confuse]
事有功者必賞,則羣臣莫敢飾言以惛主。——《韓非子》
© 漢典
惛 國語辭典
形
昏亂、糊塗不明。《說文解字·心部》:「惛,不憭也。」清·段玉裁·注:「憭,慧也。」唐·皮日休〈移元徵君書〉:「苟或退者,是時弊不可正,主惛不可曉。」
形
憂悶的樣子。《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吳越受令,荊楚惛憂。」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