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後七子

拼音 hòu qī zǐ

注音 ㄏㄡˋ ㄑㄧ ㄗˇ

後七子 詞語解釋

解釋
  • 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樑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七人的合稱。他們繼承了“前七子”的擬古主張,故稱。
  • -----------------
    國語辭典
    後七子hòu qī zǐㄏㄡˋ ㄑㄧ ㄗˇ
    1. 明代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與徐中行等七人。他們繼承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世稱為「後七子」。

    © 漢典

    後七子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後七子

  • 後七子,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中國明代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樑有譽、徐中行、吳國倫、餘日德、張佳胤。以李攀龍、王世貞爲代表。
  • 名稱首見於《明史·文苑·李攀龍傳》 。因在前七子之後,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爲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故稱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們在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後,繼續提倡復古,彼此標榜,聲勢更爲浩大,世稱後七子。
  • 後七子的文學主張基本上與前七子相同,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形成情況大致如下:約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進士出身任職於京師的李攀龍、王世貞相結交討論文學,決定重揭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學復古的“旗鼓”。後二年,徐中行、樑有譽、宗臣中進士,與李、王結成詩社,遂有“五子”之稱。後又增謝榛、吳國倫。後謝榛與李交惡,被黜,餘日德、張佳胤加入。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後起字
      2. 厚樸
      3. 后門
      4. 侯鯖
      5. 厚恩
      6. 厚秩
      7. 厚度
      8. 阿紫
      9. 紆靑佩紫
      10. 一紫
      11. 翻梓
      12. 泥而不滓
      13. 姉姉
    相關詞語
      1. 後相
      2. 後序
      3. 後退
      4. 後變
      5. 後街
      6. 後會難期
      7. 眉頭眼後
      8.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9. 耕前耡後
      10. 今後
      11. 寧爲雞口,毋爲牛後
      12. 甘居人後
      13. 子牟
      14. 子嬰
      15. 子産
      16. 子畜
      17. 子云亭
      18. 子房
      19. 延陵季子
      20. 碼子
      21. 狗咬耗子
      22. 關夫子
      23. 騎馬帶子
      24. 折脖子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