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í

ㄧˊ

部首 大

部外 3

總筆畫 6

㹫 侇 跠 𡗝 𡰥 𢎯 𢓡 恞 痍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937

嵌套結構

151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gxwi

kn

gdyz

50802

拼音 yí

注音 ㄧˊ

部首 大 部外 3總筆劃 6

基本區 5937筆順 151534

次 通 標

夷 基本解釋

● 夷

yí ㄧˊ


  1. 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九~(古時稱東夷有九種)。
  2. 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雜處(chǔ ㄔㄨˇ)。
  3. 平,平坦,平安:化險爲~。
  4. 弄平:~爲平地。
  5. 消滅:~滅。族~(誅殺犯罪者家族)。
  6. 等輩:「諸將皆陛下故等~」。
  7. 古代的鋤類工具。
  8. 同「怡」,喜悅。
  9. 同「痍」,創傷。
  10. 姓。

英語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德語 Barbar (S)​,Yi (Eig, Fam)​,Stämme im Osten

法語 raser,exterminer,sauf,étranger

【漢典】

夷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夷 yí

名

(1) (會意。從大從弓。本義:東方之人。即我國古代對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

(2) 同本義 [Yi nationality]。殷代分佈在今山東省,江蘇省一帶。後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說文》

夷有九種。——《後後漢書東夷傳》

宅喁夷。——《書饒典》。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禮職方式》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東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3) 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 [foreign country;foreigner]

南撫夷越。——《三國志諸葛亮傳》

夷船由泥城。——《廣東軍務記》

與夷決戰。

餘夷脫逃。

又如:夷場(即「洋場」。舊時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館(清代稱外國人在中國的館舍)

(4) 倚輩;同輩 [same kind]

在醜夷不爭。——《禮記曲禮上》。鄭玄注:「夷,猶倚也。」

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史記留候世家》

又如:夷等(同列,同輩)

(5) 古國名 [Yi state]。在今山東省即墨市西

(6) 姓

詞性變化


◎ 夷 yí

形

(1) 平坦 [level]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老子》

馳騁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學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又如:夷延(地勢平坦而廣闊);夷阻(平坦和險阻)

(2) 太平 [peaceful]。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3) 平和;平易 [gentle;modest]

與之辯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達);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閒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閒雅);夷道(平易之道);夷遠(平和而高遠);夷爲(平和通達);夷粹(平和純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簡(平易質人)

(4) 平正 [flat;level]。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5) 經常,常道 [usual]

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史記》

(6) 傲慢 [arrogant]

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衆而野。——《荀子》

(7) 安閒 [leisurely]。

如:夷由(從容自得);夷白(安於清貧,潔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樣子)

(8) 通「怡」。喜悅 [happy;joyful]

雲胡不夷?——《詩歌鄭風風雨》

我心則夷。——《詩·召南·草蟲》

羨餘術兮可夷。——《楚辭·九懷》

◎ 夷 yí

動

(1) 使平,拉平;剷平 [level to the ground]

將塞井夷竈而爲行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呂氏春秋·似順》

芟夷大亂。——《資治通鑑》如:夷爲平地;夷嶽;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put down]

亂生不夷,靡國不泯。——《詩·大雅·桑柔》

實靖夷我邦。——《詩·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難,略已平矣。——《資治通鑑》

又如:夷難(平定禍亂)

(2) 傷,受傷 [be wounded]

夷於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農功。——《左傳·成公十三年》

又如:夷傷(創傷;死傷)

(3) 攻破 [capture]。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4) 剷除;消滅;誅滅 [exterminate;put to death]

是以人夷其宗廟。——《國語·周語下》

夷滅者數十家。——《漢書·李廣蘇建傳》

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三國演義》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5) 毀滅 [ruin]。

如:夷毀(毀滅)

(6) 猶豫,遲疑 [hesitate]。

如:夷由(猶豫;遲疑不前);夷與(遲疑不前)

(7) 鋤草 [root out]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禮·秋官》

常用詞組


夷曠夷戮夷陵夷門夷滅夷平夷然夷猶
【漢典】

夷 國語辭典

夷ㄧˊyí
名
  1. 中國古代東部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東方各族為「夷」。如:「徐夷」、「淮夷」。《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序》:「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2. 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蠻夷戎狄」。

  3. 同輩。《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4. 鋤草、平土的農具。《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5. 創傷。《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通「痍」。

  6. 平易、平安。如:「化險為夷」。

  7. 常道。《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于帝其順。」通「彝」。

  8. 姓。如周代有夷詭諸。

動
  1. 鏟平、使平坦。如:「夷為平地」。《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國語·晉語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 誅除、消滅、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論〉:「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3. 剷草、割草。《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 陳放、安置。《禮記·喪大記》:「徹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 平均。《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穎達·正義:「所以平均下民也。」

形
  1. 平坦。《莊子·眩篋》:「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

  2. 愉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通「怡」。

  3. 傲慢無禮。《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遠,庸眾而野。」

【漢典】
【丑集下】【大】 夷·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3

夷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大】 夷·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3

〔古文〕𡰥【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𠀤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𨻰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又誅滅也。【前漢·𠛬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

又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𨻰,遂取焦夷。【註】焦,譙縣,夷,城父,𠀤𨻰地。

又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𥠇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冰夷,無夷,𠀤卽馮夷。

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又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又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又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𠀤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又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又叶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 本作𢓡。一曰古遲夷通。

 

【漢典】
【卷十】【大】

夷 《說文解字》

【卷十】【大】
《說文解字》

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以脂切文十八

《說文解字注》

(夷)東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各本作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淺人所改耳,今正。韵會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蠻閩从虫,北方狄从犬,東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僥从人,葢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惟東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从弓者,肅愼氏貢楛矢石砮之類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車、節南山、桑柔、召旻傳皆曰:夷,平也。此與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傳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叚借也。易亦訓平,故叚夷爲易也。節南山一詩中平易分釋者,各依其義所近也。風雨傳曰夷悅也者,平之意也。皇矣傳曰夷常也者,謂夷卽𢑴之叚借也。凡注家云夷傷也者,謂夷卽痍之假借也。周禮注夷之言尸也者,謂夷卽尸之叚借也。尸,陳也。其他訓釋皆可以類求之。

【漢典】

夷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 唐代读音 i日语读音 TAIRAGERU KOROSU EBISU韩语罗马 I现代韩语 이越南语 dì

客家话 [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粤语 ji4潮州话 i5

近代音 影母 齊微韻 平聲陽 移小空;中古音 喻以母 脂韻 平聲 姨小韻 以脂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灰部 ;王力系统:餘母 脂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夷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夷」 合17027 「夷」 南宮柳鼎西周晚期集成2805 「夷」 包2.28 「夷」 說文‧大部 「夷」 睡.日甲67     「夷」
  「夷」 邦季白歸鼎西周晚期集成2644 「夷」 曾131          
  「夷」 子員廾夷土鼎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集成2498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㹫
侇
跠
𡗝
𡰥
𢎯
𢓡
恞
痍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遗(yi2)
    2. 佗(yi2)
    3. 儀(yi2)
    4. 簃(yi2)
    5. 峓(yi2)
    6. 姨(yi2)
    7. 巸(yi2)
    8. 讉(yi2)
    9. 袘(yi2)
    10. 㚦(yi2)
    11. 䧅(yi2)
    12. 彛(yi2)
同部首
    1. 夵
    2. 奁
    3. 奩
    4. 头
    5. 㚒
    6. 夻
    7. 奚
    8. 奧
    9. 㚗
    10. 㚠
    11. 奄
    12. 央
同筆畫
    1. 𠕏
    2. 囟
    3. 缶
    4. 𠘻
    5. 㚑
    6. 尽
    7. 𠁦
    8. 朼
    9. 芒
    10. 癿
    11. 耳
    12. 朴
初中古詩詞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明·魏学洢 《核舟记》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