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ù

ㄩˋ

部首 土

部外 8

總筆畫 11

㽣 䧕 𡌳 𢨊 𣾒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7DF

左右結構

12112511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fakg

girm

bhja

43150

拼音 yù

注音 ㄩˋ

部首 土 部外 8總筆劃 11

基本區 57DF筆順 12112511534

常 通 標

域 基本解釋

● 域

yù ㄩˋ


  1. 在一定疆界內的地方:~外。異~。區~。地~。領~。疆~。
  2. 泛指某種範圍:音~。

英語 district, region, boundary; land

德語 Areal (S)​,Domain (S, EDV)​,Gebiet (S)​,Gegend (S)​,Grenzgebiet (S)​,Klassifikation

法語 frontière,région

【漢典】

域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域 yù

名

(1) (形聲。从土,或( yù )聲。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與「國」同義。「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爲會意字。本義:疆界,疆域)

(2) 同本義 [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

域,邦也。——《說文》。按,或者,封也,國者,邦也:天子諸侯所守土爲域,所建都爲邦。

以保爾域。——《漢書·韋元成傳》。注:「謂封邑也。」

正域彼四方。——《詩·商頌·玄鳥》

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漢書》

又如:域野(境內鄉野);域內(域中);域外(境外;國外)

(3) 地區,區域 [region;area]

出百死,入絕域。——《漢書》

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後漢書·班超傳》

又如:異域;西域

(4) 範圍 [domain]

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韓非子》

(5) 塋地,墳地 [graveyard]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詩·唐風·葛生》

又如:域兆(墳墓的界址;墓地)

(6) 侷限 [limit]

政治家之眼,域於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王國維《人間詞話》

又如:域域(形容淺狹無知)

【漢典】

域 國語辭典

域ㄩˋyù
名
  1. 在一定範圍內的地區。如:「區域」、「海域」、「疆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地域廣輪之數。」

  2. 邦國。如:「異域」。唐·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后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3. 墓地。《舊唐書·卷七九·呂才傳》:「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義?」

動
  1. 限制。《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2. 居住。《史記·卷二三·禮書》:「人域是域,士君子也。」

【漢典】
【丑集中】【土】 域·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8

域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 域·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8

〔古文〕㽣䧕𢨊【唐韻】雨逼切【集韻】【韻會】【正韻】越逼切,𠀤音棫。邦也。區域也,界局也。【古氣墳】歸止居域。【詩·商頌】肇域彼四海。【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又宇內曰域中。【莊子·秋水篇】汎汎乎若四方之無窮,無所畛域。【淮南子·俶眞訓】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

又外國曰絕域。【前漢·武帝紀】詔州郡察吏民,有可爲將相,使絕域者。

又墓限曰域。【周禮·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

又【集韻】乙六切,音郁。【謝惠連·雪賦】雪宮建于東國,雪山峙于西域。叶下竹。 別作𡌳,見【佩觿】。𡌳與𢧄不同。𢧄音耊,从戈从口从𡈼。此从或从土。

【漢典】
【卷十二】【戈】

↳或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域”字頭,请參考“或”字:)
【卷十二】【戈】
《說文解字》

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

《說文解字注》

(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國。又加心爲惑。以爲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平入。从口,羽非切。戈,㠯守其一。从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一,地也。解从一之意。


(域)或或从土。旣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爲後起之俗字。

【漢典】

域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y˥˧ 唐代读音 hiuək日语读音 SAKAI韩语罗马 YEK现代韩语 역越南语 vực

客家话 [宝安腔] wet7 [梅县腔] wet7 [东莞腔] wet7 [客英字典] vet7 [陆丰腔] wet7 [客语拼音字汇] ved6 [台湾四县腔] wet7 [海陆腔] wet7粤语 wik6潮州话 hog8(hôk)[揭阳、潮阳]huêg8

近代音 中古音 喻云母 職韻 入聲 域小韻 雨逼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德部 ;王力系统:匣母 職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域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或」 或作父癸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133「或」 包2.120「或」 說文‧戈部「或」 睡.秦104「域」
「或」 保卣西周早期集成5415「或」 包2.135反「域」 說文或體
「或」 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㽣
䧕
𡌳
𢨊
𣾒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醧(yu4)
    2. 熨(yu4)
    3. 鬱(yu4)
    4. 聿(yu4)
    5. 翑(yu4)
    6. 罭(yu4)
    7. 䳑(yu4)
    8. 肀(yu4)
    9. 閾(yu4)
    10. 禦(yu4)
    11. 䢖(yu4)
    12. 堉(yu4)
同部首
    1. 㘲
    2. 㙯
    3. 墥
    4. 堛
    5. 垪
    6. 圣
    7. 塛
    8. 塃
    9. 墸
    10. 壦
    11. 墉
    12. 塯
同筆畫
    1. 釨
    2. 䓚
    3. 䞛
    4. 掫
    5. 䑨
    6. 舺
    7. 渦
    8. 瓹
    9. 淤
    10. 訥
    11. 阐
    12. 惮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