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ī

ㄧ

部首 口

部外 13

總筆畫 16

䪰 億 意 懿 欬 譩 𢤏 𧮒 噯 抑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566B

左右结构

251414312511454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kujn

rytp

jskw

60036

拼音 yī

注音 ㄧ

部首 口 部外 13總筆劃 16

統一碼 566B筆順 2514143125114544

通 標

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噫

yī ㄧˉ

     ◎ 文言嘆詞,表示感慨、悲痛、嘆息:“~!微斯人,吾誰與歸”。~鳴。~嘻。

英語 belch; alas

德語 aufstoßen, rülpsen (V)​,Ach, Oh Weh, Leider (Int)

法語 cri

© 漢典

噫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噫 ài

〈動〉

(1) 飽食或積食後,胃裏的氣體從嘴裏出來併發出聲音 [belch]。如:噫氣(氣壅塞而得通;吐氣)

(2) 呼氣;吹氣 [breathe out;exhale]。如:噫欠(噫氣和打哈欠。泛指吐氣)

(3) 另見 yī;yí

基本詞義


◎ 噫 yī

<嘆>

(1) (形聲。從口,意聲。( ài)本義:出氣) 感嘆聲 [alas]

(2) 表示悲痛或嘆息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噫,感嘆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唉”。)—— 宋· 周敦頤《愛蓮說》

(3) 又如:噫乎(表示慨嘆);噫嗟(表示慨嘆);噫嗚(感慨悲嘆貌);噫噓(嘆息貌)

(4) 表示呼告。如:噫歆(祭祀時,發聲告神來享用祭品);噫喑叱吒(大聲喝叫);噫噫(答應聲);噫興(猶噫歆);噫噫叱吒(大聲喝叫)

(5) 表示驚異

季恬逸道“噫!那裏來的這位太太?”——《儒林外史》

(6) 又如:噫——怪!這是誰做的飯?;噫嘻籲(表示驚異或慨嘆)

(7) 另見 ài;yí

常用詞組


噫嘻
 

基本詞義


◎ 噫 yì

<連>

(1) 同“抑”。表示轉折 [or]

噫,語辭。通作抑。——《集韻》

(2) 另見 yī

© 漢典

噫 國語辭典

噫ㄧˋyì
動
  1. 吃飽後,胃裡的氣體因阻鬱而上升,並且發出聲音。《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二·至真要大論》:「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

歎
  1. 表示悲哀、傷痛的語氣。《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2. 表示驚嘆的語氣。如:「噫!你怎麼在這裡?」同「咦 」。

  3. 心不平所發的聲音。《論語·子張》:「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

噫ㄧ​yī
  1. (一)​之又音。

© 漢典
【丑集上】【口】 噫·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3

噫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 噫·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3

〔古文〕𢤏【廣韻】【集韻】【韻會】𠀤於其切,音醫。【玉篇】痛傷之聲也。【廣韻】恨聲。【集韻】亦歎聲。【禮·檀弓】噫。【註】不寤之聲。【釋文】噫,本又作意,於其反。【後漢·梁鴻傳】作五噫之歌。【詩·周頌】噫嘻成王。【傳】噫,歎也。【集韻】或作意嘻譆懿𧮒。

又【集韻】於希切,音衣。本作㥋,哀痛聲。與偯譩同。

又【集韻】隱已切,音譩。義同。

又【唐韻】於介切【集韻】【韻會】乙介切,𠀤音呃。【說文】飽食息也。【廣韻】噫氣。【禮·內則】不敢噦噫嚏咳。【釋文】噫,於界反。【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釋文】噫,乙戒反,一音蔭。【集韻】或作欬。通作䬵。

又【集韻】於記切,音意。痛聲。或作譩。

又乙力切,音億。語辭。通作億抑。

© 漢典
【卷二】【口】

噫 《说文解字》

【卷二】【口】
『說文解字』

飽食息也。从口意聲。於介切

『說文解字注』

(噫)飽出息也。各本作飽食。今依玉篇、衆經音義訂。息、鼻息也。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莊子。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靈樞經曰。五藏氣心主噫。按噫字亦作餩。見廣雅。玉篇、廣韵於北烏克二反。高注淮南書曰。垓讀如人飮食太多、以思下垓之垓。以思下垓之垓、乃以息上餩之餩之誤。高注多言心中滿該。亦謂此也。从口。意聲。於介切。古音在一部。論語。子曰。噫、天喪予。鄭氏毛詩。噫此皇父。噫厥哲婦。皆爲有所痛傷之聲。

© 漢典

噫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 唐代读音 qiə日语读音 AU OKUBI韩语罗马 HUY AY现代韩语 희

客家话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ji5 [客英字典] ji5 ji1 [台湾四县腔] j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海陆腔] ri5粤语 ji1潮州话 i1 i3

近代音 影母 皆來韻 去聲 艾小空;中古音 影母 之韻 平聲 醫小韻 於其切 三等 開口;影母 怪韻 去聲 噫小韻 烏界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咍部 ;影母 德部 ;王力系统:影母 之部 ;影母 職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噫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噫」 說文‧口部「噫」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䪰
億
意
懿
欬
譩
𢤏
𧮒
噯
抑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繄(yi1)
    2. 揖(yi1)
    3. 嬄(yi1)
    4. 医(yi1)
    5. 猗(yi1)
    6. 辷(yi1)
    7. 㐆(yi1)
    8. 瑿(yi1)
    9. 漪(yi1)
    10. 㘈(yi1)
    11. 铱(yi1)
    12. 渏(yi1)
同部首
    1. 嘣
    2. 㕵
    3. 啻
    4. 启
    5. 可
    6. 味
    7. 啭
    8. 㕼
    9. 噌
    10. 叱
    11. 噑
    12. 噤
同筆畫
    1. 𠙰
    2. 䶂
    3. 膶
    4. 薓
    5. 䩈
    6. 冀
    7. 頼
    8. 䱅
    9. 䏁
    10. 賯
    11. 𠐝
    12. 璠
初中古詩詞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宋·周敦颐 《爱莲说》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