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噫 ài
〈動〉
(1) 飽食或積食後,胃裏的氣體從嘴裏出來併發出聲音 [belch]。如:噫氣(氣壅塞而得通;吐氣)
(2) 呼氣;吹氣 [breathe out;exhale]。如:噫欠(噫氣和打哈欠。泛指吐氣)
(3) 另見 yī;yí
基本詞義
<嘆>
(1) (形聲。從口,意聲。( ài)本義:出氣) 感嘆聲 [alas]
(2) 表示悲痛或嘆息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噫,感嘆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唉”。)—— 宋· 周敦頤《愛蓮說》
(3) 又如:噫乎(表示慨嘆);噫嗟(表示慨嘆);噫嗚(感慨悲嘆貌);噫噓(嘆息貌)
(4) 表示呼告。如:噫歆(祭祀時,發聲告神來享用祭品);噫喑叱吒(大聲喝叫);噫噫(答應聲);噫興(猶噫歆);噫噫叱吒(大聲喝叫)
(5) 表示驚異
季恬逸道“噫!那裏來的這位太太?”——《儒林外史》
(6) 又如:噫——怪!這是誰做的飯?;噫嘻籲(表示驚異或慨嘆)
(7) 另見 ài;yí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 噫 yì
<連>
(1) 同“抑”。表示轉折 [or]
噫,語辭。通作抑。——《集韻》
噫 國語辭典
吃飽後,胃裡的氣體因阻鬱而上升,並且發出聲音。《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二·至真要大論》:「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
表示悲哀、傷痛的語氣。《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表示驚嘆的語氣。如:「噫!你怎麼在這裡?」同「咦 」。
心不平所發的聲音。《論語·子張》:「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
(一)之又音。
〔古文〕𢤏【廣韻】【集韻】【韻會】
𠀤於其切,音醫。【玉篇】痛傷之聲也。【廣韻】恨聲。【集韻】亦歎聲。【禮·檀弓】噫。【註】不寤之聲。【釋文】噫,本又作意,於其反。【後漢·梁鴻傳】作五噫之歌。【詩·周頌】噫嘻成王。【傳】噫,歎也。【集韻】或作意嘻譆懿
𧮒。
又【集韻】於希切,音衣。本作㥋,哀痛聲。與偯譩同。
又【集韻】隱已切,音譩。義同。
又【唐韻】於介切【集韻】【韻會】乙介切,𠀤音呃。【說文】飽食息也。【廣韻】噫氣。【禮·內則】不敢噦噫嚏咳。【釋文】噫,於界反。【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釋文】噫,乙戒反,一音蔭。【集韻】或作欬。通作䬵。
又【集韻】於記切,音意。痛聲。或作譩。
又乙力切,音億。語辭。通作億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