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yī

ㄧ

部首 口

部外 6

總筆畫 9

吚 𠲖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4BF

左中右結構

25132511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kwvt

rosk

jnxm

67007

拼音 yī

注音 ㄧ

部首 口 部外 6總筆劃 9

基本區 54BF筆順 251325113

標

咿 基本解釋

● 咿

yī ㄧˉ


  1. 〔~唔〕象聲詞,形容讀書的聲音。
  2. 〔~啞(yǎ ㄧㄚˇ)〕①象聲詞,小孩學話的聲音;②象聲詞,搖槳的聲音。均亦作「咿呀」。

英語 descriptive of creaking; laugh

法語 (onomat.)​ grincer

【漢典】

咿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咿

吚 yī

<象>

形容哭、笑和物動之聲 [sound of creaking;chirp;laughing;moving]。如:咿軋(咿咿啞啞。描摹物件相互磨擦轉動的聲音);咿喔(強笑聲;禽鳥聲;搖櫓聲);咿噢(悲泣聲);咿啞(物體轉動或搖動聲;小兒學語或低哭聲;管絃聲);咿咿(呼喚鵝鴨聲;形容悽惻、微弱的聲音)

常用詞組


咿唔咿呀
【漢典】

咿 國語辭典

咿ㄧyī
狀
  1. 形容人所發出無意義的聲音。參見「[[咿咿」、「咿喔」、「咿啞」等條。

副
  1. 參見「喔咿嚅唲]]」條。

【漢典】
【丑集上】【口】 咿·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咿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 咿·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廣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韻會】幺夷切【正韻】於宜切,𠀤音伊。【玉篇】喔咿嚅唲,謂强笑噱也。【楚辭·卜居】吾將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韓詩外傳】鳳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之雀,喔咿而笑之。 【集韻】或省作吚。

【漢典】
【】【】

↳吚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咿」字頭,请參考「吚」字:)
【】【】
《說文解字注》
唸吚也。釋訓。殿屎、呻也。毛傳。殿屎、呻吟也。陸氏詩、爾雅音義皆云。殿屎、說文作唸吚。从口。伊省聲。依詩、爾雅音義。五經文字云。屎、說文作吚。然則今本說文作㕧者、俗人𡚶改也。以虫部𧉅字例之。亦爲伊省聲。馨伊切。十五部。
【漢典】

咿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 日语读音 TSUKURIWARAI韩语罗马 I现代韩语 이

客家话 [梅县腔] j1 [海陆腔] ri2 [客英字典] ji1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ji2粤语 ji1潮州话 i1

近代音 中古音 影母 脂韻 平聲 伊小韻 於脂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灰部 ;王力系统:影母 脂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咿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吚
𠲖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辷(yi1)
    2. 鷖(yi1)
    3. 蛜(yi1)
    4. 㥋(yi1)
    5. 䧇(yi1)
    6. 祎(yi1)
    7. 禕(yi1)
    8. 檹(yi1)
    9. 畩(yi1)
    10. 揖(yi1)
    11. 撎(yi1)
    12. 乊(yi1)
同部首
    1. 唏
    2. 呏
    3. 吇
    4. 嗅
    5. 員
    6. 㘊
    7. 喧
    8. 啞
    9. 噶
    10. 吻
    11. 呴
    12. 㗧
同筆畫
    1. 咯
    2. 姿
    3. 𠈽
    4. 粂
    5. 狰
    6. 查
    7. 訅
    8. 枼
    9. 俥
    10. 钫
    11. 省
    12. 勄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