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duō

ㄉㄨㄛ

部首 口

部外 5

總筆畫 8

嚉 𡁨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5484

左右结构

2515225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kbmh

ruu

jzzi

62072

拼音 duō

注音 ㄉㄨㄛ

部首 口 部外 5總筆劃 8

統一碼 5484筆順 25152252

通 標

咄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咄

duō ㄉㄨㄛˉ

  1. 〔~~〕表示驚怪,如“~~怪事。”
  2. 表示呵叱:“~!你這光棍!那麼簡單”。

英語 noise of rage, cry out in anger

法語 apostropher

© 漢典

咄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咄 duō

<嘆>

(1) (形聲。從口,出聲。本義:呵叱聲) 同本義 [tut-tut]

咄,相調也。——《說文》

咄,相訶也。——《字林》

咄,啐也。——《蒼頡篇》

咄!口無毛。——《漢書·東方朔傳》。注:“叱咄之聲。”

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史記》

咄!你是個破落戶。——《水滸傳》

(2) 又如:咄叱(呵責);咄啐(呵斥);咄罵(呵斥辱罵)

常用詞組


咄咄咄咄逼人咄咄怪事咄嗟咄嗟立辦
© 漢典

咄 國語辭典

咄ㄉㄨㄛˋduò
動
  1. 斥責、怒罵。《管子·形勢解》:「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女云:『夜無知者。』甯又咄之。」

歎
  1. 表示呵叱。《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郭舍人傳》:「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2. 表示痛惜。《漢書·卷五四·李廣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 漢典
【丑集上】【口】 咄·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5

咄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 咄·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沒切,敦入聲。【說文】相謂也。【前漢·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又【廣韻】呵也。【戰國策】呴籍叱咄。【前漢·東方朔傳】朔笑之曰:咄。【註】師古曰:咄,叱咄之聲。

又泉名。【寰宇記】咄泉在淨戒寺北,人至泉旁,大叫大涌,小叫小涌,咄之則涌彌甚。

又【韻會】咄咄,驚怪聲也。【後漢·嚴光傳】帝卽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爲理耶。【晉書·殷浩傳】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又【增韻】咄嗟,咨語也。【晉書·石崇傳】嘗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正字通】或曰汾晉之閒,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諾。司空圖作休沐記用之。

又【前漢·西域傳】郁立師國,王治內咄谷。【註】咄,丁忽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括切,音掇。【玉篇】叱也。

又【前漢·東方朔傳註】鄭展曰:咄,音豽裘之豽。◎按師古以鄧說爲非,然鄧有此音,今存之。

又叶都聿切。【蘇轍·香山賦】母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

© 漢典
【卷二】【口】

咄 《说文解字》

【卷二】【口】
『說文解字』

相謂也。从口出聲。當沒切

『說文解字注』

(咄)相謂也。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䛐。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驚之意。倉頡篇曰。咄、啐也。說文。啐、驚也。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引說文。咄、叱也。从口。出聲。當𣳚切。十五部。

© 漢典

咄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uo˥ 唐代读音 duɑt duət日语读音 SHIKARU HANASHI韩语罗马 TOL现代韩语 돌越南语 xót

客家话 [梅县腔] zot8 [海陆腔] chot7 (dot7) (doi2) [客英字典] chot7 tut7 [台湾四县腔] zot7 (dot7) (doi2) [客语拼音字汇] dod5 [宝安腔] zot7粤语 cyut3 deot1潮州话 zuag4(tsuak) [潮州]zuêg4(tsuek) [饶平]cuag4(tshuak)

近代音 中古音 端母 沒韻 入聲 咄小韻 當沒切 一等 合口;端母 末韻 入聲 掇小韻 丁括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沒部 ;王力系统:端母 物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咄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咄」 說文‧口部「咄」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嚉
𡁨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敪(duo1)
    2. 多(duo1)
    3. 裰(duo1)
    4. 嚉(duo1)
    5. 畓(duo1)
    6. 夛(duo1)
    7. 跢(duo1)
    8. 掇(duo1)
    9. 毲(duo1)
    10. 剟(duo1)
    11. 敠(duo1)
    12. 哆(duo1)
同部首
    1. 啿
    2. 唃
    3. 喚
    4. 單
    5. 㗔
    6. 嗽
    7. 叶
    8. 嗪
    9. 㗊
    10. 喥
    11. 咃
    12. 哢
同筆畫
    1. 㭎
    2. 孤
    3. 㒺
    4. 㓤
    5. 峄
    6. 㐚
    7. 肽
    8. 䏕
    9. 承
    10. 肮
    11. 垃
    12. 岸
初中古詩詞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