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
- 追上,趕上。《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至,到。《詩•小雅•皇皇者華》:「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 涉及,推及《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俊,從自及也。」
- 比得上。《戰國策•齊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兼顧。《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
- 干預。《管子•君臣》:「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
- 繼,接續。《管子•輕重(戊)》:「魯、梁之民,餓餒相及。」
- 副詞。 ①表示反問,相當於「豈」。《左傳•僖公十五年》:「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 ②表示頻率,相當於「又」。《史記•伏生傳》:「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閒行傭賃,以給衣食。」 ③表示程度,相當於「極」。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某自少時,取草虫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及恐其神之不完也。」
- 介詞。 ①乘,趁。如:及早;及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②直到;等到。《韓非子•難三》:「及文公反國,披求見。」 ③表示物件,相當於「與」、「同」。《詩•衛風•氓》:「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 連詞。 ①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與」、「和」。《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②連接並列的兩部分,相當於「至於」。《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③表示假設關係。《老子》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姓。《萬姓統譜•緝韻》:「及宦,字士顯,交河人。」
英語 extend; reach; come up to; and
德語 sowie, sowohl ,erreichen, ankommen (V),Ji (Eig, Fam)
法語 atteindre,parvenir à,et,ainsi que
及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義:追趕上,抓住)
(2) 同本義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 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3) 至,達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 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 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齡);及瓜而代(指爲官任職期滿,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結婚年齡);及肩(高僅與肩齊,比喻相差甚遠)
(4)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日中如探湯。
及魯肅過 尋陽。——《資治通鑑漢紀》
及敵槍再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
(5) 遭受 [suffer from]
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又如:及難(遭到災難);及禍(遭災難);及溺呼船(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及身(親身受到)
(6) 比得上,能與…相比 [com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
(7) 連累;關聯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8) 通「給」。供應 [provide]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詞性變化
介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連
和,與 [and]
洄曲及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洄曲及四境。
扣其鄉及姓字。——明· 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
副
(1) [how]——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 [also]——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爲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 [very]——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 及 Jí
名
姓
常用詞組
及 國語辭典
-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及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i˧˥ 唐代读音 *ghyip日语读音 OYOBU OYOBI OYOBOSU韩语罗马 KUP现代韩语 급越南语 cập
客家话 [沙头角腔] kip8 [陆丰腔] kip8 [梅县腔] kip8 [海陆腔] kip8 [客英字典] kip8 [台湾四县腔] kip8 [客语拼音字汇] kib6 [宝安腔] kip8 [东莞腔] kip8粤语 gap6 kap6
近代音 見母 齊微韻 入聲作平聲陽 及小空;中古音 群母 緝韻 入聲 及小韻 其立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合部 ;王力系统:羣母 緝部 ;
及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