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sān

ㄙㄢ

部首 厶

部外 6

總筆畫 8

繁體 叄

三 弎 𠬅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53C1

上下结构

5413411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cddf

ikmmm

zsgc

23101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厶 部外 6總筆劃 8

統一碼 53C1筆順 54134111

次 標

叁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叄

sān ㄙㄢˉ

     ◎ “三”的大寫。

英語 bank form of numeral 'three'

© 漢典

叁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叄 sān

〈數〉

[three]

參,三也。——《廣雅》。後作“叄”。

參天兩地而倚數。——《易·說卦》。虞注:“參,三也。”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注:“三分國城之一。”

參伍以變。——《易·繫辭上》。疏:“參,三也。”

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注:“志言行三者具,而後身安存。”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論》。注:“人能治在時地財而用之,則是參於天地。”

參天地而獨立兮。——《漢書·楊雄傳上》。師古曰:“參之言三也。”

© 漢典
【子集上】【一】 三·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2

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叁”字頭,請參考“三”字。)
【子集上】【一】 三·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2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 漢典
【卷一】【三】

三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叁”字頭,請參考“三”字:)
【卷一】【三】
『說文解字』

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穌甘切文一 重一

『說文解字注』

(三)數名。天地人之道也。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於文一耦二爲三。成數也。此依韵㑹所引。韵㑹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从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爲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从三。穌甘切。古音在七部。


(弎)古文三。

© 漢典

叁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sĄn˥ 日语读音 MITSU韩语罗马 SAM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sam1 [客英字典] sam1 [宝安腔] sam1 [梅县腔] sam1 [海陆腔] sam1粤语 saam1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叁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三」。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三」 前6.2.3合388「三」 大盂鼎西周早期集成2837「三」 包2.58「弎」 說文古文「三」 睡.法7「叄」 「叁」「叁」
「參」 上(1).孔.子1「三」 說文‧三部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三
弎
𠬅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参(san1)
    2. 鬖(san1)
    3. 毶(san1)
    4. 叄(san1)
    5. 犙(san1)
    6. 毵(san1)
    7. 厁(san1)
    8. 三(san1)
    9. 毿(san1)
    10. 叅(san1)
    11. 弎(san1)
    12. 參(san1)
同部首
    1. 厼
    2. 厹
    3. 㕕
    4. 叅
    5. 參
    6. 㕘
    7. 叆
    8. 㕖
    9. 參
    10. 叀
    11. 㕗
    12. 去
同筆畫
    1. 㳗
    2. 祄
    3. 㓉
    4. 䄬
    5. 𠗂
    6. 卒
    7. 抨
    8. 茇
    9. 𠈋
    10. 咐
    11. 糽
    12. 侅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