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wén

ㄨㄣˊ

部首 勹

部外 2

總筆畫 4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301

嵌套結構

3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qqi|qri

pk

ryms

27440

拼音 wén

注音 ㄨㄣˊ

部首 勹 部外 2總筆劃 4

基本區 5301筆順 3534

匁 基本解釋

● 匁

liǎng ㄌㄧㄤˇ


  1. “兩”之草書楷化字。重量單位(日本常用俗字)

英語

Japanese unit of weight (1/1000 of a kan)

【漢典】
【子集下】【入】 兩·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6

↳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匁」字頭,请參考「兩」字。)
【子集下】【入】 兩·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6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漢典】
【卷七】【㒳】

↳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匁」字頭,请參考「兩」字:)
【卷七】【㒳】
《說文解字》

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良奬切

《說文解字注》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㒳黃鍾之重,故从㒳也。从一㒳。會意。㒳,平分也。㒳,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从㒳之意。㒳亦聲。良奬切。十部。

【漢典】

匁 音韻方言

日语读音 MONME韩语罗马 MWUN现代韩语 문

粤语 jan6

【漢典】

匁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唡(liang3)
    2. 啢(liang3)
    3. 㔝(liang3)
    4. 兩(liang3)
    5. 裲(liang3)
    6. 魎(liang3)
    7. 𠓜(liang3)
    8. 㒳(liang3)
    9. 魉(liang3)
    10. 两(liang3)
    11. 倆(liang3)
    12. 両(liang3)
同部首
    1. 勹
    2. 匈
    3. 匐
    4. 匒
    5. 㔩
    6. 㔪
    7. 匓
    8. 勻
    9. 匌
    10. 勽
    11. 匇
    12. 勿
同筆畫
    1. 仃
    2. 冈
    3. 丏
    4. 水
    5. 乣
    6. 予
    7. 𠁣
    8. 勿
    9. 𠕀
    10. 气
    11. 𠀌
    12. 仉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