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lí

ㄌㄧˊ

部首 刀

部外 11

總筆畫 13

剓 𠞲 𠢐 𢍛 𢾨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27A

左上包圍結構

112343134135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fitv|ftdv

jkmsh

bdgy

58227

拼音 lí

注音 ㄌㄧˊ

部首 刀 部外 11總筆劃 13

基本區 527A筆順 1123431341353

剺 基本解釋

● 剺

lí ㄌㄧˊ《廣韻》里之切,平之來。之部。


  1. 割;劃開。《尸子》卷下:「弓人剺筋,則知牛長少。」

英語 mark

德語 beachten, anstreichen

【漢典】

剺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剺 lí

動

割;劃開 [scrape with a knife]。

如:剺面(以刀劃面);剺耳(割耳流血);剺櫟(分別節制貌)

【漢典】

剺 國語辭典

剺ㄌㄧˊlí
動
  1. 割、劃。唐·杜甫〈哀王孫〉詩:「花門剺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新唐書·卷二○七·宦者傳上·楊思勗傳》:「所得俘,必剝面、剺腦、褫髮皮以示人。」

【漢典】
【子集下】【刀】 剺·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剺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 剺·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唐韻】里之切【集韻】【韻會】良脂切,𠀤音棃。【說文】劃也。从刀,𠩺聲。【玉篇】剝也。

又【韻會】通作黎。【後漢·耿恭傳】黎面流血。【註】卽剺字。

又與棃通。【淮南子·齊俗訓】伐楩枏而剖棃之。【集韻】或作剓。

【漢典】
【卷四】【刀】

剺 《說文解字》

【卷四】【刀】
《說文解字》

剥也。劃也。从刀𠩺聲。里之切

《說文解字注》

(剺)剝也。方言:劙,解也。劙與剺雙聲義近。劃也。此別一義,當言一曰。按玄應書引三蒼云:剺,劃也。文部曰:𣁛,微畫也。音同義近。从刀𠩺聲。里之切。一部。

【漢典】

剺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li˧˥ 唐代读音 liə日语读音 HAGU KIRU韩语罗马 LI现代韩语 리

粤语 lai5 lei4潮州话 li5 (lî)

近代音 中古音 來母 之韻 平聲 釐小韻 里之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咍部 ;王力系统:來母 之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剺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剺」 說文‧刀部       「剺」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剓
𠞲
𠢐
𢍛
𢾨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菞(li2)
    2. 棃(li2)
    3. 蟸(li2)
    4. 蠫(li2)
    5. 蟍(li2)
    6. 嫠(li2)
    7. 褵(li2)
    8. 盠(li2)
    9. 犂(li2)
    10. 刕(li2)
    11. 䔆(li2)
    12. 䅻(li2)
同部首
    1. 㓜
    2. 争
    3. 㓛
    4. 券
    5. 㔑
    6. 𠚱
    7. 切
    8. 𠚬
    9. 㔃
    10. 劔
    11. 刕
    12. 剏
同筆畫
    1. 䟳
    2. 㽤
    3. 锝
    4. 酬
    5. 督
    6. 嫯
    7. 甃
    8. 遟
    9. 蓐
    10. 㝥
    11. 蓥
    12. 鉎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