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内阁

拼音 nèi gé

注音 ㄣㄟˋ ㄍㄜˊ

内阁 詞語解釋

解釋

◎ 內閣 nèigé

(1) [cabinet]

(2) 掌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關

(3) 明清兩代的中央政務機構

(4) 古時指貴族婦女居住的內室

-----------------
國語辭典
內閣nèi gé ㄋㄟˋ ㄍㄜˊ
  • 古代中央官署,大學士治事之處,下設學士、中書等職。宋.蘇軾〈賜新除寶文閣直學士李之純辭恩命不允詔〉:「故內閣之命,非獨以寵卿,抑將使蜀人知朕用卿,蓋以德選也。」

  • 明清兩代的政務機關。乃設置多位大學士共同行使宰相權,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辦各項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過了三日,待侍郎將內閣抄出聖旨送來。」

  • 由內閣總理及內閣閣員組成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國家政策的擬訂及推展。參見「內閣制」條。

  • 婦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巒傳》:「與婦甚疏,未嘗內宿。自云:『嘗晝入內閣,為狗所吠。』」唐.劉長卿〈觀李湊畫美人〉詩:「華唐翠幕春風來,內閣金屏曙色開。」

© 漢典

内阁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內閣 (漢語詞語)

  • 內閣:是對組成中央政府的各行政權力機關的一種總稱謂。內閣最早出現於14世紀的中國,而英國的內閣卻是出現於18世紀。
  • 內閣是一些國家中央政府的一種組織形式。在議會內閣制國家中,內閣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聯合組成,由國家元首任命。內閣淵源於英國由貴族組成的樞密院,原爲英王的最高諮詢機關。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王威廉三世任命少數議員爲樞密院成員,又選出議會中最有勢力一派的領袖負責,共商政務。該組織被稱爲內閣。1717年起,由於喬治一世爲日耳曼人不懂英語,故經常不參加內閣會議,內閣也逐漸擺脫國王控制,成爲掌管全國政務的組織。
-----------------

wikipedia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機構。

內閣的起源

內閣的中文詞源來自明朝,而閣這一名稱可以上溯至唐朝。按唐制,群臣平日于宣政殿(又叫衙)覲見皇帝,叫做常參。每月朔日、望日則在紫宸殿(又叫閣)覲見皇帝,因紫宸殿在宣政殿后,所以叫做入閣。

但作為現代國家機構的用法則源自英國。英文的Cabinet一詞在政治上指的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機構。所以明清的內閣並非完全等同於西方之“Cabinet”。

中國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執政期間,因中書省丞相胡惟庸相權過大而架空君權,在誅殺胡惟庸後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並禁止後代再設。之後明成祖參照唐宋,設內閣置正五品大學士作為秘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於皇帝的信任,部分居首位的大學士(內閣首輔)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首輔制于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臻至成熟;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三楊、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

清朝時內閣權力始消減,部分內閣權力轉移至六部均分,而自雍正帝后,軍機處取代了內閣在政治決策上的地位,並完全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晚清立憲運動後,于191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內閣——慶親王內閣。

英國

在英國歷史上,內閣是秘密議會的繼承者。現在內閣的理念一般相信源自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喬治一世來自漢諾威(今德國),故英文不甚流利,於是敕令以輝格党黨魁華波爾爵士[2]統領內閣,為國王主持軍政會議,也成為了內閣首相制度的濫觴。

現在大部分君主立憲制國家都採用了這種制度,就算是非英語使用者,對英國政治陌生的政權,也因而非常依賴這種顧問團體。

內閣的種類

實行議會制(或稱內閣制)的國家(如德國、亦包括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如英國、日本等國),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由內閣掌握,來自議會多數黨或幾個黨派的閣員(大臣、部長、無任所閣員等)組成內閣,內閣以總理或首相為首,向國會負責,實行集體負責制,閣員們必須公開支持內閣所作出的所有決定。如果閣員不同意首相的決策,可以自動辭職或被首相解除職務。

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如美國),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掌握在總統,內閣閣員由總統任命的各行政部門部長組成,一般被視為總統領導下的高級官員會議,而總統亦可有內閣以外的其他幕僚機構向其提供意見。閣員一般只負責其所領導的範疇,不實行集體負責制。如果閣員不同意總統的決策,可以自動辭職或由總統解除職務。

雙首長制(或稱半總統制),含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的元素,一般有類似議會制的由部長所組成內閣,內閣以總理為首,向國會負責。雙首長制國家總統的行政權力在各國略有不同,一般在國防、外交事務上有較大的決策權,尤其在總統所屬政黨派並非議會的大多數黨派的情況,而內閣則在內政方面有較大的決策權。相反,如屬同一黨派,總統可能享有更全面的行政權力。此制度以法國為代表。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哪个
    2. 那些
    3. 那些个
    4. 犀革
    5. 仙风道格
    6. 珠蛤
    7. 厘革
    8. 枝格
    9. 筋骼
相關詞語
    1. 内班
    2. 内助之贤
    3. 内吸剂
    4. 内详
    5. 内情
    6. 内治
    7. 封内
    8. 五内
    9. 数内
    10. 凿内
    11. 支内
    12. 化内
    13. 阁学
    14. 阁老
    15. 阁子
    16. 阁路
    17. 阁帖
    18. 阁主
    19. 靠阁
    20. 石渠阁
    21. 贾阁
    22. 在野内阁
    23. 影子内阁
    24. 云阁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