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yǎn

ㄧㄢˇ

部首 儿

部外 6

總筆畫 8

繁體 兗

兗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156

上下結構

4134543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ucqb

ycihu

sozr

00212

拼音 yǎn

注音 ㄧㄢˇ

部首 儿 部外 6總筆劃 8

基本區 5156筆順 41345435

標

兖 基本解釋

● 兗

yǎn ㄧㄢˇ


  1. 〔~州〕地名,在中國山東省。

英語 establish; one of nine empire divisions

德語 Ortsname (S)

法語 Yanzhou (diminutif)​

【漢典】

兖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兗 Yǎn

名

中國水名 [Yan River]

河東郡垣縣,「有 王屋山, 兗水出」。——《續漢書·郡國志》

【漢典】
【子集下】【儿】 兗·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兖」字頭,请參考「兗」字。)
【子集下】【儿】 兗·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唐韻】【集韻】【韻會】以轉切【正韻】以淺切,𠀤沿上聲。【說文】兗州之兗,九州之渥地也。【書·禹貢】濟河惟兗州。【春秋·元命包】五星爲兗州。兗,端也,信也。【韻會】蓋取流水以名。後魏置南兗州於譙,置西兗州於定陶,隋改魯州,唐復兗州,宋襲慶府。

又【韻會】姓也。【集韻】通作沇。

【漢典】
【卷十一】【水】

↳沇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兖」字頭,请參考「沇」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爲泲。从水允聲。沿,古文沇。〖注〗臣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以轉切

《說文解字注》

(沇)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謂垣縣東之王屋山。水經云垣縣東王屋山是也。東爲洓。各本作河東東垣,誤倒一字,今依水經正。周禮職方氏注、山海經注皆云東垣,衍字耳。漢志眞定縣故東垣非此地。若晉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東垣,則今河南府之新安縣也。河東郡垣,二志同。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是其地。垣曲縣縣西北二十里有垣縣城是也。前志垣下曰: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熒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過郡九者,河東、河内、陳畱、梁國、濟陰、泰山、濟南、齊郡、千乗也。水經曰: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爲濟水,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王屋山今在濟源縣西八十里,沇水所出。北山經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云:㶌沇聲相近。卽沇水也。尚書某氏傳曰:泉源爲沇,流去爲濟。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爲沇州。口部曰: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从水允聲。以轉切。十四部。

(㕣)古文沇如此。各本篆作沿,誤,今正。臣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按口部小篆有㕣。然則鉉時不從水旁也。口部㕣下曰:山閒淊泥地,從口,從水敗皃。葢㕣字在古文則爲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閒淊泥地。如孌字在籒文則訓順。在小篆則訓慕。皆同形而古今異義也。古文作㕣,小篆作沇,𥛬變作兖,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

【漢典】

兖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Ąn˨˩˦ 韩语罗马 YEN

粤语 jin5潮州话 嫣6(延)又 嫣2(远),iang6 iang2(ǐang íang) [潮州]iêng6 iêng2(ǐeng íeng)

近代音 中古音 喻以母 獮韻 上聲 兖小韻 以轉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寒部 ;王力系统:餘母 元部 ;

韵书 上古音
【漢典】

兖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兖」禮器碑陰 「兗」 「兖」 「兖」
「兖」曹全碑
「兖」王稚子闕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兗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黬(yan3)
    2. 乵(yan3)
    3. 㘙(yan3)
    4. 鼹(yan3)
    5. 㓧(yan3)
    6. 裺(yan3)
    7. 厴(yan3)
    8. 䣍(yan3)
    9. 顩(yan3)
    10. 礹(yan3)
    11. 㫃(yan3)
    12. 硽(yan3)
同部首
    1. 𠅶
    2. 𠅲
    3. 望
    4. 𠅢
    5. 𠅠
    6. 𠅖
    7. 𠅧
    8. 𠅃
    9. 𠆍
    10. 𠅯
    11. 亩
    12. 𠆟
同筆畫
    1. 秈
    2. 苗
    3. 歾
    4. 來
    5. 𠈈
    6. 佯
    7. 玞
    8. 武
    9. 䌹
    10. 泞
    11. 玪
    12. 郓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