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yǔ

ㄩˇ

部首 人

部外 11

總筆畫 13

簡體 伛

伛 𢉴 𤹪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50B4

左右结构

3212512512515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wakk

osrr

nhjj

21216

拼音 yǔ

注音 ㄩˇ

部首 人 部外 11總筆劃 13

統一碼 50B4筆順 3212512512515

傴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傴

yǔ ㄩˇ

     ◎ 見“傴”。

英語 humpback; stoop

德語 bucklig

法語 incliné,bossu

© 漢典

傴 國語辭典

傴ㄩˇyǔ
形
  1. 駝背、背脊彎曲的。《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禮記·問喪》:「禿者不免,傴者不袒。」

© 漢典
【子集中】【人】 傴·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傴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傴·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11

【唐韻】於武切【集韻】【韻會】委羽切,𠀤於上聲。【說文】僂也。【左傳·昭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禮·喪服制】傴者不袒。【註】袒露膊傴者可憎,故不露。【淮南子·齊俗訓】傴者,使之塗。【註】傴人塗地,因其俛也。 俗讀若偶,別作𤹪,𠀤非。

© 漢典
【卷八】【人】

傴 《说文解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僂也。从人區聲。於武切

『說文解字注』

(傴)僂也。問䘮注曰。傴、背曲也。通俗文。曲脊謂之傴僂。引伸爲鞫窮。恭敬之意。又莊子。以下傴拊人之民。借爲煦嫗字。左傳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析言之實無二義。从人。區聲。於武切。古音在四部。

© 漢典

傴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y˨˩˦ 唐代读音 qiǒ日语读音 KAGAMU SEMUSHI韩语罗马 KWU现代韩语 구

客家话 [梅县腔] ki1 eu3 [台湾四县腔] ji1 eu1 ku1 [客语拼音字汇] ku1 ku3 [宝安腔] ji3 [客英字典] ki1 [海陆腔] ri1 eu1 ku1粤语 jyu2

近代音 溪母 魚模韻 上聲 傴小空;中古音 影母 麌韻 上聲 傴小韻 於武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侯部 ;王力系统:影母 侯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傴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傴」 說文‧人部「傴」「伛」 「傴」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伛
𢉴
𤹪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𠕲(yu3)
    2. 噳(yu3)
    3. 㑨(yu3)
    4. 䣁(yu3)
    5. 㤤(yu3)
    6. 㡰(yu3)
    7. 俁(yu3)
    8. 羽(yu3)
    9. 予(yu3)
    10. 㒁(yu3)
    11. 敔(yu3)
    12. 齬(yu3)
同部首
    1. 傦
    2. 佷
    3. 偫
    4. 㒈
    5. 倚
    6. 㑄
    7. 仩
    8. 俐
    9. 𠌗
    10. 𠐴
    11. 𠐨
    12. 偕
同筆畫
    1. 窠
    2. 觧
    3. 㦀
    4. 照
    5. 𠍁
    6. 綉
    7. 愩
    8. 廍
    9. 農
    10. 楺
    11. 㔼
    12. 碏
初中古詩詞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