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傩戏

拼音 nuó xì

注音 ㄋㄨㄛˊ ㄒㄧˋ

傩戏 詞語解釋

解釋

◎ 儺戲 nuóxì

[kind of a local opera] 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節日演出

© 漢典

傩戏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儺戲

  •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爲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爲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
  •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一,如儺堂戲、端公戲、師道戲、僮子戲、地戲、關索戲等。
  • 儺戲以面具爲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爲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代表劇目有《捉黃鬼》、《劉文龍趕考》、《孟姜女》、《張文顯》、《陳州放糧》、《薛仁貴徵東》、《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
  • 2006年至2014年,儺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萬載開口儺、仡佬族儺戲、鶴峯儺戲、恩施儺戲、任莊扇鼓儺戲、德安潘公戲、梅山儺戲、荔波布依族儺戲臨武儺戲、慶壇)相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懦葸
      2. 挪抬
      3. 挪动
      4. 挪威
      5. 挪移
      6. 挪挲
      7. 挪蹭
      8. 旁系
      9. 世系
      10. 通舄
      11. 不虞之隙
      12. 厮系
      13. 钜細
    相關詞語
      1. 傩神
      2. 傩舞
      3. 傩禳
      4. 傩祓
      5. 傩鼓
      6. 傩逐
      7. 行傩
      8. 驱傩
      9. 赠傩
      10. 进傩
      11. 猗傩
      12. 大傩
      13. 戏单
      14. 戏水
      15. 戏弄参军
      16. 戏禽
      17. 戏迷
      18. 戏阳
      19. 无戏
      20. 引戏
      21. 庖戏
      22. 乐戏
      23. 象戏
      24. 乌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