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xìn

shēn

ㄒㄧㄣˋ

ㄕㄣ

部首 人

部外 7

總筆畫 9

㐰 䚱 孞 訫 𡥪 𬢭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4FE1

左右結構

32411125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wyg

oymr

nsvv

20261

拼音 xìn shēn

注音 ㄒㄧㄣˋ ㄕㄣ

部首 人 部外 7總筆劃 9

基本區 4FE1筆順 324111251

常 通 標

信 基本解釋

● 信

xìn ㄒㄧㄣˋ


  1. 誠實,不欺騙:~用。~守。~物。~貨。~誓旦旦。
  2. 不懷疑,認爲可靠:~任。~託。~心。~念。
  3. 崇奉:~仰。~徒。
  4. 消息:~息。杳無音~。
  5. 函件:~件。~箋。~鴿。~訪。
  6. 隨便,放任:~手(隨手)。~步(隨意走動,散步)。~筆。~意。
  7. 同「芯」。
  8. 姓。                                       

● 信

shēn ㄕㄣˉ


  1. 同「伸」,舒展開。
  2. 同「伸」,表白。

英語 trust, believe; letter

德語 Brief (S)​,glauben (V)

法語 avoir confiance,croire,lettre

【漢典】

信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信 xìn

形

(1) (會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

(2) 同本義 [honest sincere]

信,誠也。——《說文》

有諸已之謂信。——《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墨子經》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國語·晉語》

期果言當謂之信。——《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詩·衛風·氓》

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三國演義》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莊公十年》

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則是無信。——《世說新語·方正》

又如:信行(信用;守諾言);信人(講守信用的人)

(3) 真實,不虛僞[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謂爲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信官(誠實不欺的官員);信賞(懸賞);信賞錢(懸賞金);信人(誠實的人)

詞性變化


◎ 信 xìn

動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詩·邶風·擊鼓》

且單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記·蘇武傳》

不自信。——《戰國策·齊策》

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猶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笑而不信。——宋· 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過;信愛(信任喜愛);信納(相信採納);信不信由你;聽其言而信其行

(2)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諾不信則兵弱。——《荀子·富國》

小信未孚。——《左傳·莊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賈誼《過秦論》

信義著於四海。——晉·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信義安所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虜帥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3) 住宿兩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詩·周頌·有客》

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左傳·襄公十八年》

(4) 證實;應驗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5) 知曉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聊齋志異》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陸游《蝶戀花》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 信 xìn

名

(1) 信約;盟約[oath of alliance]

以繼好結信。——《左傳·襄公元年》

(2) 符契;憑證 [sign]

行而無信。——《戰國策·燕策》

又如:信籠(內盛物品後封口加蓋印信的箱籠);刻木爲信

(3)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傳送函件或口頭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書。——《資治通鑑》

越絕糧,使 素忠爲信,告糶於吳。——《越絕書》

司空鄭衝馳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說新語·文學》

又如:信使(使者)

(4) 通「訊」。音訊 [message;information]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李白《大堤曲》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約定信號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風報信;凶信;信鴿;信鴻;信鳥;信問(信息)

(5) 書信,信件(晚起義。先秦兩漢的書信又用「書」字表示) [letter]

函使報信。——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信局(投遞信件的機構);私信;掛號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簡(書信)

(6) 姓

◎ 信 xìn

副

(1) 放任;隨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綱紀來,信着他胡行亂做,就不成個人家。——《醒世姻緣傳》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唚。不顧事實,隨便亂說);信着(任着;任憑);信手拈來;信步

(2) 果真,的確 [certainly]

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史記·華佗傳》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信知生男惡。——唐· 杜甫《兵車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常用詞組


信筆信標信步信插信差信貸信訪信風信奉信服信鴿信函信號信號彈信耗信箋信件信教信經信據信口信口雌黃信口開河信賴信陵君信馬游繮信念信女信皮兒信然信手信手拈來信守信宿信天游信條信筒信徒信託信物信息信箱信邪信心信仰信義信意信用信譽信札信紙
【漢典】

信 國語辭典

信ㄒㄧㄣˋxìn
名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動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副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ㄕㄣshēn
動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漢典】
【子集中】【人】 信·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信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信·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7

〔古文〕㐰䚱【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註】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詩·豳風】于女信處。

又【周頌】有客信信。【註】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註】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又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漢典】
【卷三】【言】

信 《說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晉切

《說文解字注》

(信)誠也。釋詁:誠,信也。从人言。序說會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晉切。十二部。古多以爲屈伸之伸。

(㐰)古文信省也。

(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

【漢典】

信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ɕin˥˧; ʂən˥ 唐代读音 *sìn日语读音 MAKOTO TAYORI MAKASERU韩语罗马 SIN现代韩语 신越南语 tín

客家话 [宝安腔] sin5 [梅县腔] sin5 [东莞腔] sin5 [客英字典]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沙头角腔]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海陆腔] sin5 [陆丰腔] sin5粤语 seon3

近代音 心母 真文韻 去聲 信小空;中古音 心母 震韻 去聲 信小韻 息晉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心母 先部 ;王力系统:心母 真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信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㐰」 㝬叔鼎西周晚期集成2767「信」 包2.90「㐰」 說文古文「信」
「信」 貴將軍信節戰國中期偏晚新收1067頁「信」 郭.忠.8「訫」 說文古文
「」 梁上官鼎戰國晚期集成2451「信」 說文‧言部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㐰
䚱
孞
訫
𡥪
𬢭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孞(xin4)
    2. 䒖(xin4)
    3. 馸(xin4)
    4. 舋(xin4)
    5. 䚱(xin4)
    6. 軐(xin4)
    7. 炘(xin4)
    8. 㭄(xin4)
    9. 䎣(xin4)
    10. 衅(xin4)
    11. 阠(xin4)
    12. 訫(xin4)
    13. 幓(shen1)
    14. 穼(shen1)
    15. 搷(shen1)
    16. 冞(shen1)
    17. 柛(shen1)
    18. 駪(shen1)
    19. 罙(shen1)
    20. 兟(shen1)
    21. 珅(shen1)
    22. 糂(shen1)
    23. 鰺(shen1)
    24. 鲹(shen1)
同部首
    1. 𠇐
    2. 俩
    3. 伳
    4. 𠊲
    5. 偧
    6. 𠍵
    7. 𠑊
    8. 𠉧
    9. 儃
    10. 𠊔
    11. 𠏚
    12. 偺
同筆畫
    1. 浃
    2. 浓
    3. 姨
    4. 叟
    5. 绕
    6. 昺
    7. 恊
    8. 绑
    9. 俁
    10. 尛
    11. 昰
    12. 砅
初中古詩詞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先秦·礼记 《大道之行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先秦·左丘明 《曹刿论战》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先秦·左丘明 《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先秦·《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