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jì

qí

ㄐㄧˋ

ㄑㄧˊ

部首 人

部外 4

總筆畫 6

𢺵 𠇞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4F0E

左右结构

32125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wfcy

oje

nexs

24247

拼音 jì qí

注音 ㄐㄧˋ ㄑㄧˊ

部首 人 部外 4總筆劃 6

統一碼 4F0E筆順 321254

標

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伎

jì ㄐㄧˋ

  1. 技巧,才能:~癢(人擅長某種技藝,一遇機會,急欲表現,好像皮膚髮癢不能自忍,亦作“技癢”)。~倆(liāng )。
  2. 古代稱以歌舞爲業的女子。

其它字義


● 伎

qí ㄑㄧˊ

     ◎ 〔~~〕奔走的樣子,如“鹿斯之奔,惟足~~”。

英語 talent, skill, ability

德語 Geschick, Kunstferigkeit, Fähigkeit, Fertigkeit (S)​,Handwerk (S)​,Kniff, Kunstgriff, Trick (S)​,professionelle Tänzerin, Sängerin [ hist. ] (S, Mus)

法語 artisanat

© 漢典

伎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伎 jì

〈名〉

(1) (形聲。從人,支聲。本義:黨與,同黨的人)

(2) 同本義 [companion]

伎,與也。——《說文》。段玉裁注:“《舁部》曰:‘與者,黨與也。’此伎之本義也。”

(3) 同“妓”。歌女,舞女 [a female performer]

伎女樓上,坐而擇食。——《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

淒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劉禹錫《蜀先主廟》

(4) 又如:伎人(女歌舞藝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藝人)

(5) 泛指歌舞表演 [performance]

雜伎,藝以爲珩。——張衡《思玄賦》。舊注:“手仗曰伎。”

(6)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爲業的遊船);伎樂(古代俳優所奏的音樂);伎伎(形容奔走的樣子)

(7) 舊指醫卜歷算之類方術 [art]。如:伎道(方術);伎數(方伎數術);伎坊(教坊)

(8) 通“技”。技藝,本領 [artistry;skill]

無他伎。——《書·秦誓》

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應》

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顏氏家訓·勉學》

卜者,世之餘伎也。——唐· 柳宗元《非國語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9) 又如:伎癢(極想施展本領;動心);伎力(技能與勇力)

(10) 才智;才能 [ability and wisdom]。如:伎藝(技能;才藝);伎曲(以己之才智曲從無道之君)

常用詞組


伎倆
© 漢典

伎 國語辭典

伎ㄐㄧˋjì
名
  1. 技藝、才能。《書經·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新唐書·卷一四一·衛伯玉傳》:「少習武伎。」通「技」。

  2. 古代稱以歌舞娛樂賓客為業的女子。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也作「妓」。

© 漢典
【子集中】【人】 伎·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4

伎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伎·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4

【集韻】【韻會】𠀤巨錡切,音芰。伎巧。【老子·道德經】多人伎巧。

又伎倆。【史記·馮驩傳】無他伎能。【揚子·法言】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又】淳于越可謂伎矣。【註】伎,才也。

又【廣韻】巨支切。與跂通,足多指也。

又舒貌。【詩·小雅】鹿斯之奔,維足伎伎。【註】宜疾而舒,留其羣也。

© 漢典
【卷八】【人】

伎 《说文解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與也。从人支聲。《詩》曰:“𥷤人伎忒。”渠綺切

『說文解字注』

(伎)與也。舁部曰。與者、黨與也。此伎之本義也。廣韵曰。侣也。不違本義。俗用爲技巧之技。○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傳云。伎伎、舒皃。按此伎伎葢與徥徥音義皆同。从人。支聲。渠綺切。十六部。詩曰。𥷚人伎忒。大雅瞻卬文。今詩伎作忮。傳曰。忮、害也。許所據作伎。葢毛詩假伎爲忮。故傳與雄雉同。毛說其假借。許說其本義也。今詩則學者所竄易也。

© 漢典

伎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i˥˧; tɕʰi˧˥ 日语读音 WAZA韩语罗马 KI现代韩语 기越南语 kĩ

客家话 [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3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海陆腔] ki1 ki3 [宝安腔] ki3 | gi3粤语 gei6潮州话 gi6

近代音 中古音 群母 支韻 平聲 祇小韻 巨支切 三等 開口;群母 紙韻 上聲 技小韻 渠綺切 三等 開口;照章母 寘韻 去聲 寘小韻 支義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齊部 ;溪母 齊部 ;王力系统:羣母 支部 ;羣母 支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伎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伎」 說文‧人部「伎」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𢺵
𠇞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暨(ji4)
    2. 繼(ji4)
    3. 稷(ji4)
    4. 跽(ji4)
    5. 妓(ji4)
    6. 櫭(ji4)
    7. 系(ji4)
    8. 䢳(ji4)
    9. 既(ji4)
    10. 鲚(ji4)
    11. 纪(ji4)
    12. 紒(ji4)
    13. 鳍(qi2)
    14. 忯(qi2)
    15. 鬐(qi2)
    16. 䉻(qi2)
    17. 䠞(qi2)
    18. 棋(qi2)
    19. 脐(qi2)
    20. 斉(qi2)
    21. 蜞(qi2)
    22. 蚑(qi2)
    23. 肵(qi2)
    24. 跂(qi2)
同部首
    1. 𠌲
    2. 𠇻
    3. 佾
    4. 偈
    5. 𠇆
    6. 𠉴
    7. 𠌹
    8. 㑣
    9. 𠉣
    10. 𠋛
    11. 侮
    12. 伽
同筆畫
    1. 米
    2. 屿
    3. 𠆵
    4. 𠄣
    5. 纥
    6. 𠅅
    7. 驯
    8. 此
    9. 㞭
    10. 㓇
    11. 齐
    12. 㝼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