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潮剧
-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 “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数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老舍、曹禺先生一再叮嘱,要十分珍惜潮汕文化遗产,把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剧传承和发扬光大。
-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 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wikipedia
潮剧(潮拼:diê5/dio5 giah8),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闽南语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广东戏剧|潮剧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