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 基本解释
● 憑
- 倚;靠着。《書•顧命》:“相被冕服,憑玉几。”
- 依託;依仗。《南史•梁武帝紀上》:“退保朱雀,憑淮自固。”
- 佔據。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大將憑城郭,諸使總號令。”
- 怒;憤懣。《楚辭•離騒》:“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 滿;滿足。《楚辭•離騷》:“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 大;盛。《列子•湯問》:“帝憑怒。”
- 憑據;證書。《隋書•禮儀志一》:“丈尺規矩,皆有準憑。”
- 依照;作為依據。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
- 請求;煩勞。唐杜牧《贈獵騎》:“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 任;隨。《紅樓夢》第七回:“憑你什麽名醫仙藥,從不見一點兒效。”
- 厚。《集韻•蒸韻》:“憑,厚也。”
- 同“馮”。無舟過河,徒涉。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不意兆不由舟楫,憑流而渡。”
- 姓。《萬姓統譜•蒸韻》:“憑,唐憑祥興,零都人,曉智略。”
英语 lean on, depend on, rely on
德语 nach, gemäß, entsprechend, aufgrund ,sich anlehnen‚ sich auf etw verlassen, Beweis
法语 s'appuyer sur,compter sur,preuve,certificat,sur la base de,sur la foi de
憑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憑
動
(1) (會意。從「心」,「馮」聲,本義為倚靠。本義:倚靠)
(2) 同本義 [lean on]
恁,依也。——《小爾雅》
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三國演義》
或憑几學書。——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李煜《浪淘沙》
又如:憑几(憑靠几案);憑肩(以手靠在別人肩上);憑脈(搭脈)
(3) 依託;仰仗 [count on]
不憑其子,靈公奪而裏之。——《莊子·則陽》
憑恃其衆。——《左傳·哀公七年》
又如:憑附(依附;依靠);憑妖(依託妖言);憑狐(喻依仗他人權勢的人);憑城(據城以守);憑系(依託維繫);憑負(依恃);憑託(依仗,依託);憑高(登臨高處);憑虛(凌空)
(4) 根據 [base on]。
如:憑按(據以查驗);憑限(官員赴任文憑上規定的期限);憑說(辯白的證據);憑臆(憑主觀推測立說);憑應(依據瑞應);憑斷(據以判斷);憑龜(以龜卜爲據)
詞性變化
◎ 憑
名
證書 [certificate]。
如:憑票(憑據);憑驗(憑證,憑據);憑文(用作憑證的官方文書);憑引(證明身分的憑據);憑由(官府發給的憑證);憑限(寫明有效期限的證書)
◎ 憑
連
(1) 不論;不管 [no matter (what,how,etc.)]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憑你跑得多快,我也趕得上
(2) 如此 [so]
原來憑地可惡,把我輕薄也罷,如何觸傷我父親。——《石點頭》
常用詞組
憑 國語辭典
-
靠、依靠。如:「憑欄」。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宋·寇準〈書河上亭壁〉詩:「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
依據、託賴。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
煩請。唐·白居易〈新樂府·草茫茫〉:「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
-
任、隨。《紅樓夢·第七回》:「憑你什麼名醫仙藥,從不見一點兒效。」
憑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pʰiŋ˧˥ 唐代读音 *bhiəng日语读音 YORU TANOMU TSUKU韩语罗马 PING现代韩语 빙越南语 bằng
客家话 [梅县腔] pin2 [海陆腔] pin2 pung2 pen6 ben5 [客语拼音字汇] ben4 pin2 [沙头角腔] pung2 [客英字典] pin2 pung2 [宝安腔] pung2 pin2 [陆丰腔] pin3 [台湾四县腔] pin2 pung2 pen5 ben5粤语 bang6 pang4潮州话 bêng5(pêng) [澄海、饶平]pêng5(phêng)
近代音 滂母 庚青韻 平聲陽 平小空;滂母 庚青韻 平聲陽 平小空;中古音 並母 蒸韻 平聲 凭小韻 扶冰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並母 登部 ;王力系统:並母 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