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 dǐng zú zhī shì

注音 ㄉㄧ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鼎足之势 词语解释

解释

◎ 鼎足之势 dǐngzúzhīshì

(1)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2) 亦说“鼎足之形

-----------------
国语辞典
鼎足之势dǐng zú zhī shìㄉㄧ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1.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 汉典

鼎足之势 成语解释

鼎足之势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然后可图中原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近义词】鼎足而立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 汉典

鼎足之势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鼎足之势

  • 鼎足之势,汉语成语,
  •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 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 © 汉典

    【加载评论 】

    近同音
      1. 顶疮
      2. 顶瓜皮
      3. 頂托
      4. 顶批
      5. 顶尖
      6. 顶烟
      7. 闹事
      8. 知名当世
      9. 横是
      10. 口事
      11. 公士
      12. 虎眎
    相关词语
      1. 鼎脚
      2. 鼎新革故
      3. 鼎钟
      4. 鼎镬刀锯
      5. 鼎元之分
      6. 鼎鼎有名
      7. 郜鼎
      8. 铅鼎
      9. 崇鼎
      10. 九三鼎
      11. 赴鼎
      12. 扛鼎
      13. 势倾天下
      14. 势援
      15. 势利鬼
      16. 势不得已
      17. 势不两立
      18. 势局
      19. 毛乱草势
      20. 审势
      21. 理势
      22. 雨势
      23. 趋势
      24. 样势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