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简繁

异体字

wèi

ㄨㄟˋ

部首 言

部外 9

总笔画 16

简体 谓

𧬴 谓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8B02

左右结构

411125125121251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yleg

yrwb

skq

06627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部首 言 部外 9总笔画 16

基本区 8B02笔顺 4111251251212511

通

謂 基本解释

● 謂

wèi ㄨㄟˋ


  1. 評論。《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告訴。《詩•小雅•隰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3. 說。《詩•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4. 令,使。《詩•小雅•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夫,謂之載矣。"
  5. 叫做;稱呼。《詩•王風•葛藟》:“終遠兄弟,謂他人父。”
  6. 認為;以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7. 意料;料想。隋文帝《遣詔》:“不謂遵疾彌留,至于大漸,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
  8. 意思;意義。《漢書•景帝紀》:“有罪者不伏罪,姦法為暴,甚亡謂也。”
  9. 援助;盡心竭力。《晏子春秋•内篇諫下》:“故節於身,謂於民。”
  10. 道。《玉篇•言部》:“謂,道也。”
  11. 信。《玉篇•言部》:“謂,信也。”
  12. 奈;如。《詩•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13. 通“為”。介詞。①表示原因,相當於“因為”。《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 ②介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史記•鄭世家》:“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
  14. 通“為”。①相當於“是”。《易•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②作為;成為。《韓非子•解老》:“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
  15. 姓。《萬姓統譜•未韻》:“謂,見《姓苑》。唐以前無聞。宋謂準太平興國登科。”

英语 say, tell; call, name; be called

德语 sagen, nennen, heißen, Sinn, Bedeutung (S)

法语 dire,adresser la parole,désigner,sens

【漢典】

謂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謂

謂 wèi

動

(1) (形聲。從言,胃聲。本義:告訴)

(2) 同本義 [tell]

謂,報也。——《說文》

人以謂霍氏。——《漢書·霍光傳》。注:「告語也。」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謂安陵君曰。——《戰國策·魏策》

謂唐雎曰。

謂島曰。——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3) 說 [say]

謂,說也。——《廣雅·釋詁二》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楚辭·九章·懷沙》

請往謂項伯,言 沛公不敢背 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不可謂智。——《墨子·公輸》

不可謂仁。

不可謂忠。

不可謂知類。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詩·小雅》

(4) 評論 [comment on]

子謂 子賤:「君子哉若人!」——《論語》

(5) 稱爲 [name;call]

謂之文也。——《論語》

謂爲三橫。——《世說新語·自新》

謂之天門。——清· 姚鼐《登泰山記》

皆謂之天門。

又如:何謂(什麼叫做);稱謂

(6) 認爲,以爲 [think]

謂爲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皆謂已死。——《世說新語·自新》

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宋· 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予謂菊。——宋· 周敦頤《愛蓮說》

(7) 意料 [expect]

不謂嚴挺之乃有此兒也。——《唐語林》

(8) 援助 [help]

故節於身,謂於民。——《晏子春秋》

(9) 通「爲( wèi )」。相當於「是」 [be]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詞性變化


◎ 謂

謂 wèi

名

意義;意思 [meaning]。

如:何謂

◎ 謂

謂 wèi

連

通「爲」。因爲 [because]

亦不以衆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衆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列子》

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韓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則謂之不樂。——《鹽鐵論·憂邊》

常用詞組


謂語
【漢典】

謂 國語辭典

謂ㄨㄟˋwèi
動
  1. 評論。《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

  2. 告訴。《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韓非子·說林上》:「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

  3. 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杜甫〈上後園山腳〉詩:「勿謂地無疆,劣於山有陰。」

  4. 稱呼、叫做。《詩經·王風·葛藟》:「終遠兄弟,謂他人父。」《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

  5. 認為、以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

  6. 奈。《詩經·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戰國策·齊策一》:「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

  7. 是。《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左傳·僖公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通「為」。

  8. 使、讓。《詩經·小雅·出車》:「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左傳·昭公十六年》:「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

介
  1. 與、和。《史記·卷四二·鄭世家》:「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通「為」。

名
  1. 道理、意義。如:「無謂之事」、「無謂之舉」。《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頃聞諸將出入,各尚謙約,不從人兵,甚非備慮愛身之謂。」唐·韓愈〈雜詩〉:「蛙黽鳴無謂,閤閤祇亂人。」

  2. 姓。如宋代有謂準。

【漢典】
【酉集上】【言】 謂·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謂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 謂·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唐韻】【集韻】【韻會】𠀤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

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

又【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又【爾雅·釋詁】勤也。【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廣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萬姓統譜】宋有謂準,太平興國登科。 【說文】本作𧬴。

 

【漢典】
【卷三】【言】

謂 《说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報也。从言胃聲。于貴切

《說文解字注》

(謂)報也。㚔部曰:報,當罪人也。葢㓝與罪相當謂之報。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如論語謂韶,謂武子,謂子賤子,謂仲弓,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是也。亦有借爲曰字者,如左傳王謂叔父,卽魯頌之王曰、叔父也。亦有訓爲勤者,亦以合音冣近也。从言胃聲。于貴切。十五部。

【漢典】

謂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wei˥˧ 唐代读音 *hiuə̀i日语读音 IU OMOU II韩语罗马 WI现代韩语 위

客家话 [海陆腔] wui6 [陆丰腔] wui5 [台湾四县腔] wi5 [东莞腔] wui3 [沙头角腔] wui3 [梅县腔] wi5 wui5 [宝安腔] wui3 [客英字典] vui5 [客语拼音字汇] vui4粤语 wai6

近代音 影母 齊微韻 去聲 胃小空;中古音 喻云母 未韻 去聲 胃小韻 于貴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沒部 ;王力系统:匣母 物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謂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胃」少虡劍春秋晚期集成11696     「謂」說文‧言部 「謂」睡虎地簡32.1 「謂」 「谓」 「謂」
          「謂」縱橫家書10      
金文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𧬴
谓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饖(wei4)
    2. 䮹(wei4)
    3. 藯(wei4)
    4. 䍴(wei4)
    5. 轊(wei4)
    6. 蘶(wei4)
    7. 緭(wei4)
    8. 罻(wei4)
    9. 䥆(wei4)
    10. 蜼(wei4)
    11. 胃(wei4)
    12. 尉(wei4)
同部首
    1. 說
    2. 䜕
    3. 譥
    4. 䛮
    5. 誢
    6. 誊
    7. 䜓
    8. 誡
    9. 譝
    10. 諸
    11. 訲
    12. 諲
同笔画
    1. 踹
    2. 橽
    3. 賰
    4. 螢
    5. 𠚜
    6. 瘸
    7. 㵞
    8. 殨
    9. 賵
    10. 醝
    11. 醚
    12. 膭
初中古诗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宋·司马光 《孙权劝学》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宋·欧阳修 《卖油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宋·周敦颐 《爱莲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汉·司马迁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军细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先秦·无名氏 诗经《蒹葭》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