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諡
- 同“謚”。《説文•言部》:“諡,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闕。”
英语 posthumous name, posthumous title
德语 nach dem Tode verliehener Ehrenname (English: posthumous title) (S),Nachruf (S),einen Ehrennamen verleihen (V)
法语 Nom posthume
諡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諡
名
(1) (形聲。从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本作「諡」。本義: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同本義 [posthumous title (of emperor, distinguished minister)]
諡,行之跡也。——《北堂書鈔》引《說文》
諡者,別尊卑,彰有德也。——《白虎通》
先王諡以尊名。——《禮記·表記》
誄生時所行爲之諡。——《論衡·道應》
增諡美顯,榮於身後。——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諡法(由主祭者將名號贈給死者,以表彰他一生的功業);諡寶(古代帝王寢墓中,刻有帝后諡號的璽印);諡譜(記載諡號的譜牒);諡名(諡號)
詞性變化
◎ 諡
動
(1) 授與,加封;尤指死後追封 [confer]
幸德諡爲洞簫兮。——王褒《洞簫賦》
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又如:諡告(贈諡的文告);諡典(贈諡的典禮)
諡 國語辭典
-
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說文解字·言部》:「諡,行之跡也。」《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
加諡號。《左傳·宣公十年》:「改葬幽公,諡之曰靈。」
【唐韻】【集韻】【韻會】𠀤神至切,音示。【說文】行之迹也。【爾雅·釋詁】靜也。【疏】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釋名】曳也。物在後爲曳,言名之於人亦然也。【白虎通】諡之爲言引也。引列行之迹,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增韻】誄行立號以易名也。【汲冢周書】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諡敘法,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詩·大雅】文王在上。【註】愼也,悉也。生存之行,終始悉錄之以爲諡也。【穀梁傳·范甯註】諡者,所以勸善而懲惡。【禮·檀弓】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爲死後之稱,周則死後別立諡。【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諡。【疏】賜諡之制實始於周也。
又【集韻】【類篇】𠀤於賜切,音縊。
又【集韻】【類篇】𠀤羊至切,音肄。義
𠀤同。 【類篇】或省作
𧨦。與謚別。
笑皃。从言益聲。伊昔切。又,呼狄切
(謚)行之迹也。周書謚法解、檀弓樂記表記注皆云:謚者,行之迹也。謚、迹曡韵。从言益聲。按各本作從言兮皿闕,此後人妄改也。攷玄應書引說文:謚,行之迹也。從言益聲。五經文字曰:謚,說文也。
𧨦,字林也。字林以謚爲
𥬇聲,音呼益反。廣韵曰:諡,說文作謚。六書故曰:唐本說文無諡,但有謚,行之迹也。據此四者,說文從言益無疑矣。自呂忱改爲
𧨦,唐宋之閒又或改爲諡,遂有改說文而依字林,羼入謚笑皃於部末者。然唐開成石經、宋一代書版皆作謚不作諡,知徐鉉之書不能易天下是非之公也。近宗說文者,不能攷知說文之舊,如汲古閣刊經典依宋作謚矣,而覆改爲諡,可歎也。今正諡爲謚,而刪部末之謚
𥬇皃,學者可以撥雲霧而覩青天矣。神至切。古音在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