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基本解释
● 蕭
- 香蒿;艾蒿。《爾雅•釋草》:“蕭,萩。”《詩•王風•釆葛》:“彼釆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冷落;淒涼。晋劉伶《北芒客舍》:“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 蕭灑;悠閑。清顧炎武《廣師》:“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 騷然;擾亂。《漢書•張湯傳》:“及文帝欲事匈奴,北邊蕭然古兵。”
- 斜出。《廣雅•釋詁二》:“蕭,衺也。”
- 肅敬。《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 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滅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 縣名。在安徽省北端,東鄰江蘇省,西接河南省。秦置縣。
- 姓。《通志•氏族略二》:“蕭氏,子姓。”
英语 common artemisia; sighing of wind; mournful; dejected
德语 traurig ,Xiao (Eig, Fam)
法语 triste,désert
蕭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蕭
〈名〉
(1) (形聲。从艸,肅聲。本義:艾蒿)
(2) 同本義 [worm wood]
蕭,艾蒿也。——《說文》
蕭萩。——《爾雅》。注:「即蒿。」
共蕭茅。——《周禮·甸師》
彼採蕭兮。——《詩·王風·采葛》
又如:蕭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無才);蕭敷艾榮(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飛黃騰達)
(3) 古國名 [Xiao state]。春秋時宋的附庸,滅於楚。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楚子伐 蕭。——《左傳》
(4) 縣名 [Xiao county]。在安徽省北端,東鄰江蘇省,西接河南省。秦置縣
(5) 姓
蕭君圭君玉(蕭君圭,字君玉)。——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詞性變化
◎ 蕭
〈形〉
(1) 蕭條,冷落;荒涼 [desolate;dreary]
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徵,草木黃落。 ——晉· 陶潛《自祭文》
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晉· 劉伶《北芒客舍》
滿目蕭然。——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屋舍蕭然。——清· 張廷玉《明史》
又如:蕭屑(淒涼寂寞);蕭梢(草木凋落而蕭條的景象)
(2) 稀疏 [rare]
說到知音,自古無多,白髮蕭疏,青燈寂寞,老子婆娑。——元· 張可久《折桂令·讀史有感》
又如:蕭然;蕭瑟
(3) 草木茂密的樣子 [dense]。
如:蕭森(草木茂密的樣子);蕭蔘(草木茂盛的樣子);蕭槮(草木茂盛貌)
(4) 通「肅」( sù)。恭敬;嚴肅 [respectful;severe]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
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後漢書·傅蘷傳》
(5) 灑脫 [free and easy]
下泊降茅仙,蕭閒隱洞天。——唐· 顧況《山居即事》
又如:蕭閒(灑脫悠閒);蕭放(蕭灑放浪);蕭遠(蕭灑遠逸)
常用詞組
蕭 國語辭典
-
一種香草。即艾蒿。《說文解字·艸部》:「蕭,艾蒿也。」《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孔穎達正義引陸機曰:「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
-
姓。如南朝梁有蕭統。
-
寂寥、冷清。如:「蕭索」、「蕭瑟」、「景氣蕭條」。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
莊嚴、恭謹。《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通「肅」。
【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𠀤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說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
又關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
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叶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叶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叶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