糝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糝
名
(1) 米粒;飯粒 [rice grain]
廚乏聚蠅之糝。——《續傳燈錄》
又如:糝粒(米粒)
(2) 散粒,碎粒 [grain]。
如:糝糝(粒粒,顆顆)
詞性變化
◎ 糝
動
(1) 以米和羹 [cook soup with 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劉向《說苑·雜言》
(2) 灑,散落 [disperse]
六街驚糝,阿香車裏行雷。——《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又如:糝盤(宋代風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鬆柴齊屋,舉火焚之)
(3) 塗抹;粘 [paint]
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明· 魏學洢《核舟記》
基本詞義
◎ 糝
名
(1) 穀類磨成的碎粒 [ground grains of cereal crops]
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糝糊糊,裏邊煮着幾塊山藥。——《結婚現場會》
又如:玉米糝;糝盆(以麻籸爲燃料的照明火盆;舊俗歲時送神或祠祭、燕設,燃火於門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謂之籸盆,燃料不限於麻籸)
糝 國語辭典
-
飯粒。《說文解字·米部》「糂」字·清·段玉裁·注:「今南人俗語曰米糝飯,糝謂孰者也。」晉·江統〈徙戎論〉:「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穀,以全其生生之計。」
-
以米調和羹或其他食物而製成的食品。宋·陸游〈晨起偶題〉詩:「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
-
撒落、散開。唐·李白〈春感〉詩:「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从米甚聲。糣,籒文糂从朁。糝,古文糂从參。桑感切
(糂)㠯米和羹也。古之羹必和以米。墨子:藜羹不糂十日。吕覽作藜羹不斟,七日不粒。不斟正不糂之誤。內則注曰:凡羹齊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糝。从米甚聲。桑感切。七部。一曰粒也。今南人俗語曰:米糝飯。糝謂孰者也。釋名曰:糝,黏也,相黏𪏮也。按廣韵、集韵、類篇、干祿字書皆有䊉字,云蜜漬瓜食也。桑感切。葢糝有零星之義,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糝,別製其字作䊉。通鑑:盧循遺劉裕益智䊉,宋廢帝殺江夏王義恭,以蜜漬目睛,謂之鬼目䊉。廣韵二仙:枸櫞𣗳皮可作䊉。南方艸物狀。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以益智子䊉餉魏武帝。俗多改粽字。故三省注通鑑曰:角黍也。葢誤認爲送韵之粽字。齊民要術引廣州記:益智子取外皮蜜煮爲糝,味辛。徑作糝字。
(糣)籒文糂,从朁。朁聲甚聲同在七部。
(糝)古文糂,从參。參聲亦在七部。周禮醢人、內則皆如此作。周頌:潛有多魚。傳曰:潛,糝也。古本如此。爾雅:糝謂之涔。涔卽詩之潛也。小爾雅及郭景純改糝爲木旁,謂積柴水中,令魚依之止息,字當从木也。而舍人、李巡皆云:以米投水中養魚曰涔。似其說各異,不知積柴而投米焉。非有二事,以其用米故曰糝。以其用柴故或製字作罧。罧見淮南書。橬槮皆魏晉閒妄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