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租庸调(租庸調)

拼音 zū yōng diào

注音 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

租庸调 词语解释

解释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
国语辞典
租庸调zū yōng diào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
  1. 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称为「庸」;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称为「调」。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

© 汉典

租庸调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租庸调

  • 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 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北周时的裴侠征收“庸”,用以代役。隋文帝开皇十年 (590年),规定丁男50岁免役收庸,允许交布帛以代替力役,租庸调制初步形成。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定租庸调法: 每丁每年交租2石,绢2丈,绵3两。武德七年(624年) 颁布均田制时,对租庸调作详细规定: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调则随乡土所产,交绫、绢、絁者,兼调绵3两;输布者,交麻3斤;凡丁,每年服役20日,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3尺。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其调;30日,则租调俱免。与正役一起,不得超过50日。
  • © 汉典

    【加载评论 】

    近同音
      1. 菹泽
      2. 菹薮
      3. 菹酱
      4. 蒩馆
      5. 菹笠
      6. 菹人
      7. 撩吊
      8. 失掉
      9. 删掉
      10. 鼓钓
      11. 戒掉
      12. 膀子吊
    相关词语
      1. 租银
      2. 租徭
      3. 租赋
      4. 租敛
      5. 租户
      6. 租佃
      7. 分租
      8. 官租
      9. 逼租
      10. 实物地租
      11. 打租
      12. 输租
      13. 调谑
      14. 调署
      15. 调迁
      16. 调频
      17. 调琴
      18. 调虚嚣
      19. 洒调
      20. 移调
      21. 气调
      22. 挡调
      23. 步调
      24. 江调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