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𠀤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𡴋,草盛上出也。从屮母聲。【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𡴋,今書作每。【毛氏曰】今俗作𣫭,非。
© 汉典
毎 音韵方言
毎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每」。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
「每」 粹340合27633 | 「每」 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4261 | 「每」 郭.語1.34 | 「每」 說文‧屮部 | 「毎」 |
「每」 存下7443 | 「每」 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 | |||
「每」 京都2070合29240 | 「每」 杞伯每亡簋春秋早期集成3898 |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日本
异体字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