揄 基本解释
揄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手,俞声。本义:引;挥动)
(2) 同本义 [draw forth;brandish]
揄,引也。——《说文》
神之揄临坛宇。——《汉书·郊祀志》
被发揄袂。——《庄子·渔夫》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韩非子》
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孙膑兵法》
(3) 又如:揄兵(引兵);揄袂(挥动衣袖)
(4) 出,拿出 [offer]
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淮南子·主术》
(5) 逗引 [tease]。如:揄弄(逗引戏弄);揄揶(揶揄)
(6) 另见 yóu
常用词组
揄 國語辭典
拖曳、牽引。《說文解字·手部》:「揄,引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唐·張守節·正義:「揄,曳也。」《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女乃斂羞容,揄長袖,就榻診視。」
揮動。《韓非子·內儲說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淮南子·氾論》:「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
引出、提出。《淮南子·主術》:「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於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唐·顏師古·注:「言神引來降臨之也。」
參見「揶揄 」條。
清理米臼,取出米臼中的米。《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漢·鄭玄·箋:「揄,抒臼也。」
參見「揄狄 」條。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音兪。【說文】引也。【史記·貨殖傳】揄長袂,躡利屣。【前漢·禮樂志】神之揄臨壇宇。
又揄揚,譽言也。【班固·西都賦序】雍容揄揚,著於後嗣。【註】揄引,揚舉也。
又邪揄也。【後漢·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或作。【說文】作。
又【正韻】雲俱切,音于。義同。
又與褕同。【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搖。【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於衣也。【陸氏音義】爾雅云:江淮而南,靑質五色皆備成章曰鷂。音搖,謂畫此雉也。
又與舀抭同。【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抒臼也。【詩·大雅】或舂或揄。
又【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頭。亦引也。【班固·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
又徒口切,音鋀。義同。
又【集韻】他侯切,音偸。垂也。【莊子·漁父篇】被髮揄袂。
又丑鳩切,音抽。垂手行也。
又舂朱切,音輸。閃揄,傾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