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后七子(後七子)

拼音 hòu qī zǐ

注音 ㄏㄡˋ ㄑㄧ ㄗˇ

后七子 词语解释

解释
  •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的合称。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故称。
  • -----------------
    国语辞典
    后七子hòu qī zǐㄏㄡˋ ㄑㄧ ㄗˇ
    1. 明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与徐中行等七人。他们继承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世称为「后七子」。

    © 汉典

    后七子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后七子

  •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 © 汉典

    【加载评论 】

    近同音
      1. 后起字
      2. 厚秩
      3. 厚贶
      4. 候伺
      5. 候鴈
      6. 候兵
      7. 厚貌深辞
      8. 重梓
      9. 丽紫
      10. 小姊
      11. 金紫
      12. 贤姊
      13. 曲滓
    相关词语
      1. 后防
      2. 后烈
      3. 后出之俊
      4. 后手
      5. 后心
      6. 后薪
      7. 终后
      8. 背后
      9. 瞻顾前后
      10. 殿后
      11. 久后
      12. 靑后
      13. 子夏悬鹑
      14. 子堤
      15. 子孙饭
      16. 子晋箫
      17. 子嗣
      18. 子建
      19. 谕子
      20. 脑子
      21. 岔子
      22. 杠子
      23. 老板子
      24. 庖子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